“钱”来了|一场由钱引发的艺术巡展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2016-07-12 00:56:57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钱”来了|一场由钱引发的艺术巡展
【金融博物馆艺术中心主题作品征集全国巡展|北京、上海、苏州】
开幕时间(北京站):2016年7月23日 下午3:00
巡展时间:2016年7月23日--2016年8月23日
地点:朝阳区朝阳公园东五门|国际金融博物馆
参展艺术家:蔡应、代化、房培鑫、房圣易、方志勇、窦洪奎、刘迪、胡靖、胡杨、和永生、kayankwok、李创、李仁渤、李旭、李元素、孙姝婕、童昆鸟、田元子、王铮、修风瑞、谢文、杨雪勇、郑宏祥、张翀、赵玉强、张之慧(按拼音排序)


开展当天,会有一位90后创作者为大家带来一个脑洞极大的行为艺术~
 
“钱”是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金融博物馆艺术中心,准备借这个有意思的主题,从艺术的角度对“钱”做一次开放脑洞的剖析。一批70,80,90后艺术家带着他们的“钱”来博物馆啦!
在展览之前,金融博物馆艺术中心本计划像其他众多“征集展览”一样,将“学术性”作为评选作品的标准。评鉴的落脚点在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身上。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身边普通人对作品的解读。这位并非专业的艺术从业者的她,带来了没有“术语”、“大词”却非常动人和真挚的观感。所以,团队在经过商讨之后,决定将各行各业的声音带到评鉴之中。
通过这次评鉴意外的发现,无论是艺术“圈儿内”还是“圈儿外”,每个人对“钱”的解读以及对作品的喜好都完全不同。有的人会留恋于作品的画面感,有的人倾向解读作品隐藏的深意。有的人看到了作品观念之中的社会价值,有的人将作品和自己的经历联系在一起……
这难免让人想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当代艺术史中一次大红大紫的展览 "sensation"《感性》。“既然每个人都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出自己的判断,既然曾经的权威如今已不再‘永远正确’,那么还有谁有资格为文化、艺术制定标准?” 对于“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或许我们无从入手,提供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艺术真真切切能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和思考。这个展览,或许并不能提供一个至高无上的,关于“钱”的答案。
但却能抛出一个问题,每一个人,都有回答的权力。这些不同的答案和解读角度,是我们真正关心的东西。在这些认真的声音中,或许能听到今天所谈的,“属于我们的艺术”。
好奇艺术家是怎么看待“钱”的?带着亲朋好友和孩子们,来国际金融博物馆度过一个趣味夏日吧!展览开幕当天,会有免费的主题电影放映会,同期还有90后艺术家带来的行为艺术。


观影会影片-《疯狂约会美丽都》的海报 
 
观影会
金融博物馆艺术中心,在展览同期为观众准备了一场免费的观影活动。由于场地有限,请提前报名~ 下午三点准时播放法国动画片《疯狂约会美丽都》:荒诞物质社会中的温情剂。手绘的法式幽默,夏日的午后怀旧,不与时间相争,只与故事相伴。
时间:7月23日(周六) 下午3:00-4:30
报名:通过“金融博物馆艺术中心”微信报名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公园东五门|国际金融博物馆
展览评鉴:
董贵昕
北京尚融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
作品富有创意和哲理,发人深思。工作创造了价值,收获了金钱;工人解决了温饱,资本家赚取了利润。但当人们成为金钱的奴隶时,人生的意义已然迷失,精神上的匮乏与孤独如影随形。
汪海涛
当代艺术收藏家、哈哈当代美术馆创始人
作品中我喜欢《食金者》、《Day 500》和《攒点钱》。原因很简单,我一直以为,作为艺术品,作品的审美性还是不能忽略的。不管你想表现多深刻多伟大的思想和主题。既便时下是4.0的共享和跨界的时代,艺术家跟哲学家、社会学家抑或科学家还是有社会分工的。作品的视觉张力和审美情趣完全不顾,一味强调追求观念性的创作理念绝不足取。试想,又有多少观众真的愿意看你那些政治口号般的所谓艺术品呢?波普的年代早已过去,世界进入新纪元,新的艺术语境绝对不会排斥艺术的审美性,因为人性使然……
曾孜荣
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
前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比特犬的噩梦》,组合的门框和灰色的天空,给人严肃和凝重的感觉;长腿红裙与汽车金属的反光,象征着欲望与恋物癖。人类好像一切尽在掌握,又似乎处处皆是浮光掠影。刘迪的画面,明明是写实的,却营造出颠倒梦想的超现实意境。作品呈现出多重的艺术张力,此分寸极难把握。
杨千
当代艺术家
修风瑞的作品巧妙地运用了钱、赌博和竞技之间的暗喻,对画面有一种控制能力,在让观众通过形式因素欣赏作品的同时,又传递了更深一层的理念。色彩和造型大气有张力。观念新颖且有深度。
郝科
《东方艺术大家》主编
喜欢王铮的作品,最近更喜欢绘画,经年累月反复磨练出的手感、和对画面的控制等,不是只用简单的“观念”二字就可以覆盖的。从“钱”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它就负荷着人类 所有真实的观念和超载的欲望,并推进着我们越来越极速地向前狂奔。而从“钱”引出的“前”,它有终点吗?我觉得正像艺术家画中的场景——一片没有人声的废墟,或许废墟会比艺术活的更长:我们假借艺术来沉淀自我精神中形而上的那部分,而废墟沉淀出的则是肉体消失后生生不息的浓稠欲望。
黄可一
当代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老师
蔡应、李创的作品《捡钱》试图通过对日常经验的挖掘,建构起日常行为与艺术反思之间的关联,并引发知晓者对“价值”的思考,这不仅是一个有趣的作品,而且一个值得琢磨的作品。如果能够从“捡钱”这一行为出发,继续深入、延伸,一定会更加值得期待。
赵子龙
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文化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
现代民权政治、全球化经济、科技是当代文明三大基石,“当代艺术”若要具备“ 当代性”,则必然是对此有所思考和判断。中国当代艺术日益狭隘,即在于无力对市场经济这一关乎中国民众生存状态的角度发声。房圣易的作品不局限于对“钱”的抒情和感想,而是使之在社会中生效, 这也是“经济”的本意。此外,这件作品制造简单的悖论,对权力经济下的不公平与不自由产生了批判力。
崔仁园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金钱作为价值流通的工具,在当今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有的面貌。人们需要金钱,但是金钱更像是一个面具,让人们失去了本身的样子,也迷失了外部的世界。
黑一烊
当代艺术家,设计师
在作品《一角金币》中,艺术家房圣易采用最简单易得的材料——一角硬币作为创作媒介,将物质货币进行地区间的兑换与重塑,改变了原有物质的属性,整个艺术过程极具社会性。女孩们头戴兰花发卡的微笑画面呈现出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而类似公益性质的捐赠形式则增强了艺术概念在社会中的流通性,为他的作品保留了微妙的情绪暗示而著重了充满活力的材料物质性,带给观者一缕美好的感动。同时也呼吁更多人参与到艺术活动,去表达对贫困地区小女孩的关爱。
梁震
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
对作品《一角金币》印象最深刻,很好体现了钱的几个要素,物物交换的媒介、流通性、汇率的差异、贵金属的特点,以及“钱” 给人带来的快乐。其它很多作品展示的是钱消极的一面,也许恰恰反映了作者对钱即爱又恨的渴望心态以及焦虑仇视甚至愤世嫉俗…… 然而钱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人渴望财富无非是希望获得快乐与幸福。不应太多消极的去表现。同样一块金属,因为铸造国家的不同而价值不同。但是涂上金子,于发达国家的富人来说购买是一种趣味性的快乐,对获得发夹的小姑娘来说是美丽的快乐。
孙小娟
世界美术学院联盟秘书长
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物质,更离不开精神诉求。《共产美元》作者将代表货币的美元符号与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党徽放置在一起,表达了不同的社会现状,反应出艺术家对于当下社会的理解。
夏彦国
策展人
《1200个馒头》这个作品可以看出,艺术家有很好的独立思考能力,他擅于从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提炼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并且很好地将现成品转化为艺术作品。作品看似直白其实不然,在对现成品材料的选择上,可谓意味悠长,不仅对我们常识中的“浪费”这个概念进行了转换再思考,也把对教育的价值思考植入作品中,不错。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