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正观美术馆研究室计划(第三回):运行中的“非形象”
研究室行动1:2016年5月15日10:00—12:00
研究室行动2:2016年5月15日13:30—15:00
开幕时间:2016年5月15日15:30
展览时间:2016年5月15日—6月16日
展览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25号正观美术馆
主办单位:北京正观美术馆
策展人:王萌
出品人:孙志中
展览总监:张春滟
参展艺术家:陈若冰、陈文骥、迟群、董大为、傅文俊、何癸锐、简策、姜吉安、李迪、李磊、梁铨、梁远苇、廖建华、林菁菁、刘俐蕴、刘麟瑶、刘商英、刘韡、刘旭光、卢征远、马路、马树青、马永强、孟禄丁、钱佳华、钦君、苏艺、谭平、汪建伟、王豪、王剑、王一、王易罡、闫博、颜磊、一山、展望、张方白、张伟、张羽、庄卫美(按姓氏字母排序)
21世纪的状态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基本语境,惯性思维逐渐被更具活力地寻找更多可能性的视角所淡化,其弱化和被替代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活力、批判力和创造性精神在这个世纪被开启的可能空间及其能量释放的限度。当下的“不确定状态”正是“可能性”之可能的活力积蓄期,能量、条件、动机、方法都已悄然进行,等待不断展开又不可阻挡的时间,这已构成一种“发生性的文化态势”。
第三回研究室行动推出【运行中的“非形象”】,描述从抽象到观念这个系统的基本情况,分为“抽象性非形象”和“观念性非形象”,也包括两者之间在“运行”层面的“交感互动”,而不仅是区隔。面对正在运行的“非形象”艺术,需要直面从抽象到观念的系统,一是尊重艺术史上1911年第一张抽象绘画的诞生及其在“艺术观念”层面所引发的续动;二是尊重20世纪60年代末“观念艺术”爆发的思潮,从其发生语境到演变扩散进而对于当代艺术系统“动力机制”的提供。在交互的线索和动态中,“抽象”提供了“非形象”艺术的视觉形态,“观念”支撑了当代艺术的作品在“非形象”视觉中的“可以”,而在视觉形态和生效语境的艺术史之后,艺术家个体的工作语境及其发生点和对应面又在哪种具体的活力领域提供了个体独立的价值,从而激活了历史的线索导入今天的运行轨道和基本界面?面对今天21世纪艺术的基本状况和艺术家具体的工作语境,“非形象”艺术的运行到底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运行机制下?这就需要进行一次“研究室策展”的动向追踪。与此相关的问题可能包括:
1,从抽象到观念的系统是如何交互的;
2,作品在“观念”(泛观念、类观念、反观念的观念、隐形的观念等多元形态)间架结构系统内的“个体语境”及其活力点;
3,物的转化和发生逻辑:处于时间进程中的事物、悬而未决的事物状态、对“物”的发问、开放性选择与对外开放的提示、“形”产生的模式、成型(或形)之物、不确定的“物”及其各种可能……;
4,视觉和结构上的“高冷调”、笔触和画面溢出的“情绪温度”是如何运行的,或与个体的瞬间情绪是怎样相通的;
5,观念之后的语言生成及其“相交性”;
6,物质性、介质及其电子媒介的参与意义;
7,可能的其他问题……
以上的问题域涉及到“运行”的机制和界面,是导入问题切入语境的导论而非固化。作为对于讨论抽象和一些观念性的“非形象”艺术的运行,涉及到观念在当代艺术中的运行区间、视觉与语法、媒介与方法、物的逻辑、……与此相关的一切与“可能性”的敞开。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理论描述性的系统之外的“个体工作界面”,艺术家的个体工作语境和活力恰恰是对系统说明之后从系统到个体必要的滑动,对艺术个案的尊重是保持活性状态极为重要的方式。
作为在“发生场”(2006年)理论指导下的“实验室”和“研究室”计划的总第六次,“运行中的‘非形象’”将成为继“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来自水墨的新语境”(延长线初始版本)、“抽象艺术新一代”、“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之后的又一次“文化发生”的“行动”,建立“策展”和“创作”的互动。特别荣幸邀请陈若冰、陈文骥、迟群、董大为、傅文俊、何癸锐、简策、姜吉安、李迪、李磊、梁铨、梁远苇、廖建华、林菁菁、刘俐蕴、刘麟瑶、刘商英、刘韡、刘旭光、卢征远、马路、马树青、马永强、孟禄丁、钱佳华、钦君、苏艺、谭平、汪建伟、王豪、王剑、王一、王易罡、闫博、颜磊、一山、展望、张方白、张伟、张羽、庄卫美(按姓氏字母排序)一起完成这次研究室行动,对“非形象”艺术的生态和运行问题在宽视野上做一点线索和动向上的缕析。
一起进入“非形象”运行的秩序。
王萌(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2016年5月8日于中国美术馆
孟禄丁 元速 机器造型+布面丙烯
谭平 演说 布面丙烯 100cmx120cm 2015.02
展望 应形1 仿汉白玉 尺寸可变 2010
汪建伟 脏物 综合媒材(木材+金属+喷漆+黄铜) 尺寸可变 2015
刘韡 受难 铁+钢 尺寸可变 2014 摄影:唐萱 图片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迟群 垂线-绿1 布面油画120cmx80cm 2016
马路 要有水 综合技法 180cmx200cm 2014
王萌(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美术馆学研究者)
王萌,北京东城人,1983年生于山东。艺术管理专家、资深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现任职于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朱乃正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史论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10 年获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硕士学位,2006 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士学位。策展作品两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年度优秀展览,三次被北京市文化局评为年度北京优秀展览。
理论专著有《美术馆作为“文化发生场”的启示:一种新思维的提出》;出版三部式实验报告著作《来自水墨的新语境》、《抽象艺术新一代》和《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主编《图像研究室——水墨进程的一种“显象逻辑”》、《视觉乐园——于幸泽的艺术世界》、《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种表达》(副主编)、《中国意志——当代中国绘画》(与人联合主编)、《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
在中国美术馆参与完成百个展览,多次参加当代艺术研讨会并在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曾策划的展览作品有:“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第一回)、“来自水墨的新语境”(第二回)、“抽象艺术新一代”(第三回)】、“正观美术馆图像研究室计划”【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第一回)、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第二回)】、“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个表达”(中国美术馆)、“此时此地——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韩青年艺术交流展”(韩国文化中心)、“多棱体——新兴抽象的结构维度(试验展798站)”(北京798青研会艺术空间,指导策划)、“中国意志——中国当代绘画展”(北京当代美术馆、798领升艺术机构,与彭锋等联合策展)、“‘跨’波普折枝——金准植个展”(北京名泰空间)、“神奇的新‘疆’——张永旭作品展”(新疆吐鲁番博物馆)、 “折象——王彦萍作品展(1992~2012)”(北京画院美术馆)等。
在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2011)和德国“中国文化年”(2012)期间,作为“新境界——中国当代艺术展”(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无形之形——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卡尔舒特艺术中心)视觉艺术策展团队的成员,成功实现了在堪培拉和布德斯多尔夫的项目。此外,参与策划了“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等为代表的中国美术馆重要展览。参与两届中国美术馆全球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和“图与词——玛格丽特以来”、“生活状态——全球环境中的波兰当代艺术展”等若干重要国际交流的当代艺术大型展览及侯一民、黎雄才、陈大羽、刘国松、郎静山、陈平、何多苓等重要艺术家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