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2015-08-12 16:08:47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

展览时间:2015年8月18日——9月9日(周一闭馆)

开幕时间:2015年8月18日 16:30

总 策 划:范迪安 孙旭光

指导单位: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主办单位: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中央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组委会、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

学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研究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遗产学学会、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协办单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华传统技艺》编辑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北京德美艺嘉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展览地点:文化部恭王府 中华传统技艺精品馆

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和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担任总策划的“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展览即将于2015年8月18日在恭王府启幕。

此次展览是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合作主办的首个展览项目,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中华传统技艺精品展”中首个围绕“当代艺术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行研究与实践的主题展览,通过展、演、研相互结合、互相推动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与探索实践,以期深化推动中国本土文化和传统遗产的研究、传承和当代发展,作为在恭王府第一次跨界协作举办的实验艺术重要成果展,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开创性意义。


艺术家邬建安


汪天稳(摄影:刘小杨)

展览题为“化生”,旨在通过140多件陕西东路皮影戏曲《白蛇传》的影偶珍品和青年艺术家邬建安的当代艺术作品《<白蛇传>新解》的同台展示,形成《白蛇传》“古本”与“今相”间的多重关联,展开中国本土文化传统与当代视觉艺术的“超时空”对话;文献版块以图文混编的形式回顾邬建安与非遗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及其弟子在十年合作中对传统皮影的制作工艺、美学样式和传播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改变与促进性影响,与作品互为参照,一方面,梳理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在思想观念和样式语言方面深厚的根脉关系,另一方面,呈现在当代艺术创造性思维与美学样式的“转化”之下,古代文化遗产所焕发出的新的时代“生机”,三大版块内容相互呼应,建构起此次展览在当代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维度的多重意义。

一方面,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态势日趋明显、多元文化交融激荡的今天,如何在丰富的平台资源面前寻找与建立当代视觉文化体系,从自身的社会现实和本土文化传统中找到艺术创作的发力点,将个人的艺术理想同时代的文化需求建立内在关联,是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都具有突出意义的重要课题。在邬建安的作品中,可以明显得看到中西方神话、历史和传统哲学观念的影响,但他从没有停留在对传统的缅怀和瞻仰上,而是以近乎“追问”的方式寻找其中蕴藏的智慧与内在规律,发掘其与个体精神世界和当代社会的联系,并将它们“化生”成特征鲜明、内涵丰富的当代艺术作品。他认为,“丰富的本土传统文化遗产一方面可以提供较为成熟的‘差异性’表达,这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可以被看作对西方‘创新’诉求和价值意义的回应。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势必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期待自身话语的表达,这种文化身份的确认时常依托于传统文化遗产,经过形式和观念的转化彰显本质和精髓,作为社会走向未来的价值参照”。


《白蛇传新解·青鱼案》之三“化双臂,现人鱼相” 邬建安 纸本激光镂刻 手工着色 浸蜡 棉线缝缀于裱布背纸 195x245cm 2015年


《白蛇传新解·青鱼案》之四“手足俱全,得道近仙”(局部) 邬建安 纸本激光镂刻 手工着色 浸蜡 棉线缝缀于裱布背纸 195x245cm 2015年


邬建安《白蛇传新解》之一(设计图)

    在《<白蛇传>新解》中,邬建安用7幅由186种、无数个各具身份和名称的小形象组构的大型作品对《白蛇传》的经典故事进行重新解读和“神话再造”,这些形象在每幅作品间穿梭交叠,以“同质而异构”的方式组成七幅各自完整的艺术形象,在方式上与经典文本的内在结构形成对应关系,在内容上为原本的情节和人物拓展出解读上的多种可能,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广泛涉猎、深入研究和总结体悟后,从“观念性”层面对本土传统的“化生”;同时,他结合线描和皮影的造型方法,让传统的艺术样式与西方造型语言和当代艺术的美学形式交汇融合,将皮影这项在当代社会中濒临绝迹的民间传统转换为视觉创造的重要资源,这一点,是从“形态性”层面入手进行的“化生”实验。


清代陕西东路皮影影偶《莲叶船》(姜国庆藏)

    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作为我国非遗保护举措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但非遗传承人的传承意识、综合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普遍有限,生产性保护类项目的当代发展模式与协作路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提高。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化生”展览的举办无疑十分具有探索性意义。展览筹备过程中,艺术家和策划团队在西安同朝皮影传承技艺研究院的协助下,多次赴陕西地区征集各机构和个人的相关皮影收藏;传承人运用传统工艺和与邬建安共同创研的替代性方法对影偶进行修复和再造,使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存和延续,传统技艺获得了传承和提高;通过多番考察调研,邬建安和汪天稳共同汇集、整编尘封、散落的图谱旧稿,并通过视觉化的方式组织影偶呈现故事的原貌,让碎片化和濒临失传的传统人文经典重新复兴,促进传承人保护意识和传承能力的提高;当代艺术创作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古本”进行演绎和再创造,在传承人熟悉的领域供给当代的创造性观念、形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参考,帮助传承人开阔自主创新的思路和方式;通过展览的方式开展合作项目、研发衍生产品,使得现代工艺和设计生产的理念进入遗产领域,进一步扩大了文化遗产的受众群体,促进其固有功能属性的拓展和转变。传承与创新并重,以创新推动传承,在这个意义上,“化生”展览既从观念、方法和路径方面围绕“当代艺术介入非遗生产性保护”这一课题进行成果展示,更作为机制和模式层面的实验与实践,为各非遗门类生产性保护的发展提示了一种的可能。


2015年5月 汪天稳指导弟子为“化生”展览刻制皮影作品(摄影:刘小杨)


陕西东路皮影《白蛇传》影偶珍品“开箱亮相”(张玮藏,摄影:刘小杨)

    据悉,开幕当天,恭王府“福文化”的标志性所在之一——多福轩庭院将迎来展览开幕雅集及陕西东路皮影戏《白蛇传》的首场演出。展览期间,多场次的皮影戏演出、传统技艺展演、学术研讨会等文化教育活动也将相继举办,打造多项内容有机结合的文化活动,促进当代艺术与传统技艺的双赢共生。


    艺术家简介:

邬建安

1980年生于北京,祖籍上海金山。 200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获学士学位。 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近年来,曾参加《共再生——第四届福冈亚洲艺术三年展》(福冈亚洲美术馆,日本,2009年)、《山水意园——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美国,2011年)、《大道之行: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卡塞尔,德国,2012年)、《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2年)、《多重宇宙:民生二十一世纪美术馆开馆展》(民生二十一世纪美术馆,上海,2014年)、《卡罗琳与雷内收藏展》(波士顿美术馆,美国,2015年)等艺术展览项目,在北京、上海、纽约等地举办多次个人展览,作品为国内外多所美术馆和基金会收藏。


资料图片:邬建安个展《七层壳》 在纽约前波画廊举办 2011年


资料图片:邬建安作品《刑天舞》 2011年“山水意园——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展”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举办


资料图片:邬建安作品《九重天》在“第四届福冈亚洲艺术三年展”现场照片 2009年

传承人简介:

汪天稳

1950年生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人物。

1962年成为中国著名皮影雕刻大师李占文的关门弟子,学习皮影雕刻技术。1980年代,随李占文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设计完成大型皮影屏风《文成公主进藏》,为日本国立民俗博物馆设计、刻制《孙悟空大闹天宫》全套皮影作品,受到广泛赞誉和嘉奖。1990年代,为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和上海美术馆等整理、鉴定馆藏明、清时代皮影数千件。

从艺50多年来,致力于陕西东路皮影的研究与发展,娴熟于制皮、雕镂、敷色、安装等传统皮影制作技艺,尤其擅长推皮运刀技法的运用与革新。在皮影制作之外,精于古图谱的整理与复制、老皮影的鉴定与修复,对陕西皮影的历史渊源、传承流变、风格特点乃至行规风俗均有研究,是我国皮影雕刻工艺唯一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清代陕西东路皮影影偶《白蛇架》(姜国庆藏)和汪天稳工作室新制《白素贞》影偶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