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余琐论
马良书
一
人生的美好境界直通艺术的美好境界,而艺术的美好境界又直达人生的美好境界,艺术指引了通达这一境界的隐秘的小路。成就美好的人生与成就卓越的艺术,绝不在于你是否在世态俗务中或社会名利场上获得如何的满足与得意。
艺术家需求心灵之充盈,而非财货之充盈,需求心胸之高下,而非名位之高下。心与神不衰,志与情不泯,生命活力就鲜活旺盛,生命张力就会火热强劲,就会处于好的创作状态。
马良书 故乡新绿映新桃 纸本水墨 50x90cm 2014
好的创作状态需颐养心性,历炼精神,需除尽尘俗之念,洗脱虚妄之性,弃绝燥浮之气,回归生命精神之本位。
艺术作品的生命正是与艺术创作者的生命直接对应的。创作者的生命以作品的活性而活着,艺术作品的生命也正是由创作者的生命感动所赋予。
二
对于学院背景的艺术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讲,需秉持作为知识分子画家的一种属性。由于现代知识的形成不仅有本民族文化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既有对历史传统精华的博采,也有对未来知识的探索。它多元包容,将艺术创造引领到一个更有价值与意义的方向,这是作为知识分子艺术家所需要具有的基本属性。这看来还不够确切。需要补充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基本属性,这类艺术家不仅在艺术本体上的探索总是指向更有价值与意义的方向,而且更重要的是他的艺术直接切入时代的真正要求,切中“社会的良心”。
马良书 枝头新添红粉装 纸本水墨68x68cm 2014
做一件事情又有什么价值呢?本无所谓有无的,做一件事情又有什么神圣的呢?本无所谓有无的,做一件事情又有什么意义呢?本无所谓有无的,那么,画画又有什么神圣的呢?其实也是本无所谓有无的。可是,我们总是要设定我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我们所面对的事情、所要作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我们的每一天,不管所面对的事情、所做的事情是多么的琐屑,我们却要神圣地去面对它,因为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之所在。我想我们这类人总是逃不了一种宿命,这就是,总是认同一种神圣价值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总是会指向这一价值。我们往前走的路,总是会指向这一价值的方向,虽然也许会没有结果,没有成功,走不到终点。不用管这些,只需走向这个方向,一路向前。
三
缺乏文化价值的判断必然导致艺术创作话语能力的丧失,必然缺乏当代艺术取向的思考力,必然缺乏艺术历史使命的担当。
选择了一种文化使命的担当,既需把根扎在中国文化的厚土之中,又需把丰茂华彩的枝条伸展在现时代的新鲜空气里。对一切好的东西持开放的态度,并不是将众多繁杂的东西拼装到一起,而是运用一种综摄整合的能力,纵横于古今之间,开拓一种新东西,推进一种新高度,这显然是要付出非凡的艰辛与非凡的智慧。
马良书 半坡田陇半坡花 纸本水墨 50x90cm 2014
马良书 菜花桃花一处开 纸本水墨34x34cm 2014
艺术创新的现实高度与艺术史的高度之所以成为衡量艺术创新价值的基本尺度,是因为任何一个艺术创造行为都不可能超越现时代生活与现时代精神这一范畴,并且于这一范畴里呈现出创作者的创作取向的高度,没有这一高度,失去对这一范畴的深刻性的挖掘与表达,就不可能产生新的创造,就不具备新的价值。同时,艺术创新价值又表现为对美术史的一种推进,无论是审美范畴或艺术语言范畴,新的艺术创造必然具备这一维度上的价值定位。因此,艺术创新既要站在现实的高度,又要站在美术史的高度。
马良书 菜花田里听蜂鸣 纸本水墨 136x68cm 2014
马良书 岁岁芳菲花绕房 纸本水墨34x34cm 2014
中国画的创新是在文化认同、精神归宗的前提下进行的。由于新的外部环境产生了改变,新的观念与原有观念产生了分化,旧有范式难以满足,必须重起炉灶、重开门户,重新建立新的范式。这相对于中国画的原有谱系来讲是一种开派式的,但最终新的范式由于形式与精神的认同而又重归谱系。
四
绘画艺术的目的一方面提供审美愉悦;另一方面,往往并不指向单纯的美感获得,而导入对意义的揭示。好的艺术创造离不开人文精神的积淀、文化意义的承载与文化价值的指向。
好的画,一方面要有触动心灵、高度纯粹的形式语言;另一方面,也要有投向社会人生的直视,抑或深含诗心的畅怀。
绘画语言的美,诗意的美,在一幅好画中是统一的。我认为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具有相当的难度与高度,这依赖艺术家极高的灵性、极高的技巧、极高的才情、极高的人品才能发掘得出,表达得出这两种美来。
马良书 天净山空明 纸本水墨136x68cm 2011
我认为中国画具有高度纯粹性的语言美感,这种特殊的、唯一性的美感,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达不到的,具有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