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2014-10-18 15:27:57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时间:2014年10月14日至10月30日

展览地点:37.8 艺术实验室

艺 术 家:陈庆庆、丁彬、黄齐成、姜迪、李世贤、李泽民、王天德、郑路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中国艺术的主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了自我的更新与生命。对山水图像的描绘成为中国画家、文人自我修心的一种外化方式,传载了中国的传统精神价值。延续着这样的创作逻辑,在当代中国的特有语境中,艺术家通过对创作方式、利用材料与手段的更新,以及新的思维模式来丰富中国山水艺术的意义与精神实质。

著名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尹吉男先生提出‘后山水图像研究’的艺术理论成果,在这个理论体系下,此次37.8 ART LAB的《风景》群展,将通过一种综合的视角来呈现与山水精神有关的艺术形式,为山水视觉体系研究增添新的艺术案例。此次展览将展出陈庆庆、丁彬、黄齐成、姜迪、李世贤、李泽民、王天德、郑路共八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与山水图像的主题相关,通过不同角度:都市景观、人文观念、抽象形式、材料转换等多种途径进行理论实验与研究。在创作材料上拓展了该视觉体系在平面、装置、雕塑、摄影、影像的创作意义。

其中,韩国艺术家李世贤的作品,通过丙烯的媒介来绘画了一种与都市相关的新山水图式,在传统山水的构成方式的基础之上,重建了艺术绘画的视觉形式语言与内容架构,在李世贤的做作品《Between Red》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当代社会独有的危机情绪,以及通过红色这种颇具警戒感的颜色感官之中,我们体验到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山水绘画的视觉与情绪的双重体验。郑路的《弘仁山水印象》作品,用雕塑的创作方式、语言转化了弘仁山水画的平面图像,通过雕塑的金属质感消解了弘仁绘画本身的传统绘画意境。通过将弘仁山水的实体化改变了弘仁山水视觉图示的阅读意义。郑路用不锈钢材质的汉字构成作为雕塑创作的元素基础, 在一整张金属板上切割下来的文字称为阳字,余下的镂空板上的字称之为阴字。两种字形构成山体上下两部分,每一座山由几千个阴阳篆体字构成。文字阴阳互补关系与艺术家对弘仁山水的映像处理,形成了一种关乎阴阳的美学意义。郑路通过对平面山水图示的材料转化、以及文字视觉化的途径所形成的基础创作符号,最终完整的重建了一个新的雕塑形体。在这个三维的空间之中,通过形体与环境空间的配合,将弘仁的山水重建成一种环境美学意义之中的新意境形式,这种重建同时也是一种对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消解。姜迪的《林》是以铅笔素描的方式来转化中国的水墨艺术形式与精神表达。在姜迪的创作方式中,具有对材料转化的一种实验意识,水墨本身的特性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核,在水墨的研究与学问之中,姜迪采取了一种颠覆性视觉实验。通过素描的转化,以一种视觉“复制”的错觉所形成的水墨视觉效果,并非仅仅停留在视觉经验阶段。同时这种利用素描极限的写实方式来表现笔墨表达的意象,通过一种推向极致的理性方式来表达中国心象的感性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同时是对绘画行为化的一种实验与探索。

此次37.8 ART LAB的《风景》群展,将通过一种综合的视角来呈现与山水精神有关的艺术形式,为山水视觉体系研究增添新的艺术案例。

展览作品

陈庆庆,袜袜的梦,数码灯光装置作品,90 x 150 cm,北京,2005
丁彬,印记系列36,纸本水墨,420 x 330 cm,2013
黄齐成,乐山乐水之三,不锈钢、木,190 × 25 × 18 cm,2014
姜迪,林,宣纸铅笔,70×170cm,2013
李世贤,Between Red,布面油画,40 x 200 cm,2011
李泽民,仿许道宁,圆珠笔、纸,244 x 157 cm,2013
郑路,弘仁山水印象,不锈钢 ,185 x 105 x 130 cm ,2009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