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第三回)抽象艺术新一代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2014-10-16 11:27:03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海报

北京寺上美术馆很高兴向大家宣布,由著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王萌先生策划的“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第三回):抽象艺术新一代”将于10月18日下午两点开幕。

第三回着重展示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新一代艺术家对于“非再现绘画”的最新探索,及其所释放出来的文化信号、创造活性与理念突破。展期内将实施“实验室对话”项目,由王萌通过与每位艺术家就“抽象艺术新一代”在“视觉性”、“图式性”和“观念性”的当代艺术理论范畴下,与各位艺术家的日常工作形成学理层面的对话,从而将艺术家创作的“个体语境”汲取出来,经由策展的文化功能建构成整体上的“知识话语”,成为艺术界特别是新一代的艺术家可供分享的公共文化的展览文本,此成果展后将由寺上美术馆出品画册《实验报告:抽象艺术新一代》,展后撰写实验报告的论文作为对本次实验室项目的总结,本书将作为正式出版物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

第三回展览行动将延续“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前两回(“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和“来自水墨的新语境”)的宗旨,将打破以开幕式作为句号的当下惯例,成为又一次“文化发生”的行动。

陈若冰1001,-2010,-Acrylic-on-canvas,-150x150-cm

“抽象艺术新一代”策展导论

“抽象”在进入21世纪依然显示出新的增长势头,特别是一批年轻势力的崛起,在当代艺术的版图中刮起了一股值得关注的“抽象热风”。无论席卷其中的艺术家的工作语境是否全部限定在抽象之中,当将这批作品集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构成了对“抽象”的观念、图式、视觉和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范本。这对于找到“抽象”在今天的文化新语境中的确切状态提供了可能。

如果从学理的历史视角看,“抽象艺术在中国”这个命题,形成与今天我们所存在的这个“当下”较近关联的,是在1980年代,那个时期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出现,在艺术史和社会史的双通道中,具有浓厚的艺术社会学意涵。在结束了一个时代的禁令后,抽象艺术被那个时代的青年们作为追求理想和变革社会的武器而使用。如果回到抽象艺术的发生史,在欧洲起源的关键点上,1910年康定斯基于慕尼黑完成的那幅水彩作品《构图》,发现了一种绘画的新范式,这种范式使得“现代主义”绘画可以获得属于自身的主题从而用艺术家的精神进行“自由的呼吸”,使“绘画”革命性地从几百年根深蒂固的“传统”和“惯例”中独立出来。具体说,就是从对“世界外表”依赖的“再现性绘画逻辑”中解放出来,成为艺术家的理想得以在此发生的媒介。自那时起,处于欧洲同一文化逻辑的不同地点的马列维奇和蒙德里安分别从不同侧重集合到“抽象”的革新浪潮之中,从精神统领的点线面,协同“至上主义”和“风格派”的推进,确立了“现代主义”范畴上关于“抽象”的艺术史框架。这一元气一直延续和再进到西方世界“新大陆”的纽约画派,“抽象表现主义”之后的“极少主义”,以及后来作为20世纪艺术史上重大拐点的“观念革命”,对之后的几乎所有艺术形态进行了冲击式的震荡,在“否性”中也出乎意料地给“之后”的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更新并扩大了艺术界对“抽象”的理解维度,这就超越了20世纪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所划定的理论体系和“现代主义”教旨。 新的起点和语境,在“新的增长点”上勾画出了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抽象艺术”的基本轮廓。这是一个从创作到概念都全方位的“打开抽象”的时刻,而不是去收紧概念,对艺术生长进行限定。如果说评定“现代范式”下的“抽象”,在与“模仿主义”诀别后所形成的“非再现绘画逻辑”的框架内,我们可以从精神性、至上的感觉、几何意志、造型自动主义、尖锐的硬边、激越的情感、形式的意味、媒介还原这些“支点”上找到“价值认同”的抽象法则,那么在今天,这一切都已经不再成为抽象价值体系中的先锋因素。讨论今天的“抽象”,我们很难越过“观念”这个界标,但是同样需要指出,艺术界在今天所面临的“观念”又不是1960年代肇始于西方的“观念主义”那场冒险风暴。经过了艺术史的推演,一种相对泛化的模糊性“观念”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潜在于今天的艺术世界。“泛观念”现实下的方法论在今天的全球艺术格局下,都有各自为期不同的“缓性浸入期”,其影响的方式逐渐从20世纪“唯革新论”的“否定突变”转变为“浸化”和“沁入”这种类似水、空气甚至是精神世界的某种方式,显示其挡不住的隐形力量。

迟群两面-红5,材质:布面油画,尺寸:120cm×80cm,创作时间:2014

“观念”冲击之后的“抽象图式”、“观念趣味”与“视觉逻辑”,这个表述成为本次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研究“泛观念”现实下“新抽象”艺术类型的一个学术命题。在这里,“观念”既是作为一种当代艺术的“趣味”而存在,同时对于当下的“抽象”又起到一种“支点性”的“龙骨作用”,潜在于作品的深层结构之中。“视觉”则是一种作品的“效用”在“图式”的基础上,既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目的论”指明方向,又在“接受论”的阅读和体验层面成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法”。而“图式”,即是众多当代的“抽象”得以确立自身的手段,也是“视觉”得以输出和显示的基本途径。“抽象”,则是在这样一个艺术语境推演至此刻的一种“形态”上的艺术存在。

何癸锐心迹系列之烙印12(120X110)2013年-(2)

展览主题在“抽象”之外的另一个关键词,“新一代”的提法,主要形成一种提示,一方面针对艺术家阵营,体现艺术批评对创作的一种未来期许,鼓励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大胆探索和研究属于自己时代的艺术问题,为新世纪艺术的价值转型与功能变迁提供艺术家“个体自觉”层面上的散点突围;同时借助这个集合起来的展示的文本,提示阅读者聚焦这些来自不同个体所聚合起来的“新现象”,在艺术现象的作品事实中逐渐发现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可贵的是,他们的作品中散发出从“老套”的定式思维中突围出来的一种新的精神方式和心性气质。而客观上,他们也的确需要树立“新一代”的立场,在新世纪实现自己的作为。

戴丹丹《编23》织物2014-120x120cm

展期内,将在此展览基础上生成具体“问题”进行艺术实验室的对话,更深地切入每位艺术家的“个体语境”之中,萃取之后的“知识话语”将成为实验报告总结的前提去进行下一阶段的深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展览将是一次“文化发生”的行动。“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第三回):抽象艺术新一代”,邀请陈若冰、迟群、戴丹丹、董大为、何癸锐、江芳、康海涛、孔令楠、李可政、李姝睿、廖建华、刘迪先、刘文涛、卢征远、马永强、钦君、尚一心、王光乐、王豪、王剑、王一、韦加、乙蒙、詹蕤、战兴隆、张帆、张耒、张如怡、张雪瑞、张子卉、庄卫美31位从70到90几乎最具代表性的一批艺术家,去共同完成这次行动!

王萌(批评家、策展人)

2014年10月11日于北京

董大为,尘归尘-M,木板上色粉笔,Dong-Dawei,Dust-to-Dust-M,Pastel-on-Board,255x280x130cm,2014  

江芳作品

孔令楠 island3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