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
赞助:国创物流网络集团
教育活动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
策展人:吕澎、杨振宇
“自然之名——风景画与山水画邀请展”有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主办,杨振宇、吕澎主办,展览于2014年10月10日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号展厅展出。本次展览所邀请的艺术家主要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此次展览共计邀请两校44位艺术家,近百幅作品,参展作品以风景画和山水画为主。展览新闻发布会和开幕式将同时于2014年10月10日下午14:30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届时将有重要嘉宾、参展艺术家、批评家与新闻媒体出席。在展览期间,将同时开展“自然之名——风景画与山水画”系列学术研讨会。
展览缘起
2014年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史论班和视觉文化与艺术管理班分别开设了“西方艺术史研究专题”和“艺术管理与策划实践”两门课程,并同时对山水画与风景画的相关问题产生了兴趣,于是由杨振宇老师和吕澎老师牵头,艺术人文学院11级同学共同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和探讨,并且希望通过一个展览的形式将艺术史中所面向的山水画与风景画的问题,同当下的在该领域有所关注、有所探索并不断在进行实践的艺术家联系起来,进行一个综合性的考察。 20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史发生了一些关键性的变化,中西之间不同艺术形式也产生了一定的碰撞和交融,在相互的交流中,中西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启发在这一时期艺术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说20世纪的艺术史所关心的更多的是大的艺术形式和发展线索的差异和交流的话。那么,眼前针对中西方艺术史上相似或者对应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考察将会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而对“风景画”和“山水画”的考察恰恰是符合我们的考察和研究的目的的。因为当我们把“风景画”和“山水画”作一个具体比对时,我们会发现,除了在描绘的题材上有类似外,两者的分歧是那么巨大,但是在当代,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而,当代“风景画”与“山水画”除了面对传统的分歧还要面临现实的焦虑。
因此, 我们想借由这样一个展览的契机,展现中国当代山水画和风景画的集体面貌,同时也集中提供一批中国当代山水画和风景画的专题史和断代史的富有价值的史料。同时,此次展览的范畴定位在中国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之间,使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两所现代美术院校在“自然之名”的主题内进行一次直观的学术交流,对两校的教学模式、教师面貌、艺术水准等互为参考,相互交流。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因为地缘的因素,在中国美术学院与南京艺术学院两所艺术专业院校间的交流一直持续不断,近百年的交流可分为四个时期:民国初年及抗战时期:上海美专和国立艺术院的创办和发展,同时得到了蔡元培先生的支持,包括对刘海粟与林风眠个人的支持。同时,两校间的人员交流也颇多,如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庞薰琹、关良、姜丹书等,均在两校或学习、或任教。新中国成立伊始及院校调整时期:这一时期是两校交流的高潮,首先,作为林风眠弟子和助教的苏天赐分配至山东大学艺术系任教,苏天赐在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时期同该系一起合并至南艺(时称华东艺专),其文明遐迩的“苏派意象油画”可谓在国美成长,在南艺结果。其次,在全国院校调整中,颜文樑创办的苏州美专合并至南艺,但是颜文樑本人却调至国美工作,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副院长至退休。再次,1953年,国美毕业生林书中、刘菊清等八人分配至南艺任教,充实了南艺的师资队伍。改革开放后:八五美术运动期间及九十年代初的艺术交流,2000年后主要为小规模展览等,如在中国美院美术馆举办的“苏天赐艺术展”、“沈行工画展”、“周一清画展”等。
纵观于此,两校间的交流源远流长,但主动交流交流较少,特别是主动的学术交流较少。相信这次展览的举办是两校交流的一个新的开始。
策展人意图
人对于自然的关注,在艺术上所呈现的就是对于山水风景的描绘,而在艺术史上的体现就是山水画和风景画的出现,在中西艺术史上,作为一个画科的山水画和风景画,其形成和演化经过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在近代艺术史上,中西文化不断交织碰撞的背景下,因自然之名,山水画和风景画进入了各自的文化视野。在此过程中,诸多有意思的艺术史问题也由此涌现:山水画和风景画是否可以作为同一画科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山水画和风景画的出现是否仅仅表达了人对于自然的关注,以及对此直接的反映?等等这一系列艺术史问题都在影响着当代艺术家对于风景画和山水画的创作。
另一方面,当代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都与历史上其他时期有着极大的不同,而身处其中的艺术家对此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现实焦虑和个体思考。对这一方面的考量,很大程度上可以了解这个时代的风尚和趣味,并探究出山水画与风景画图式的变化的因素。
鉴于此,我们希望以“自然之名”,集中考察当代中国山水画与风景画的集体面貌,中国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作为当代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高等艺术类院校,通过一系列重要艺术家作品的展示,说明作为画科的山水画与风景画在当前的发展和变化;也试图借助对于“自然”问题有所反思或是持续关注的艺术家的作品,进一步探讨当代人的生存处境和自然观念的变化。本次展览的学术目标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揭示中国当代风景画与山水画所身处的新的语境,以及其本身在艺术史领域面临的新问题;
第二,考察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自然”的问题上的艺术思考以及在此之下的创作状态;
第三,在对自然(具体到“风景”与“山水”)问题的研讨和反思上有所推进,并且能对于更多当代艺术家在风景画与山水画的思考和创作有所裨益。
展览结构
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史上的山水画和风景画已经开始呈现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乃至相互交融的现状,有一种观点认为,中西已基本不存在纯粹的山水画和风景画。然而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至少中西方观众已不习惯于审视传统山水画和风景画的纯粹之眼了。因而我们希望更多地从最根本的,即自然与人的关系去考量我们所面对的画作,并从中发现艺术家如何体悟造化、思考自然、面对当下生存环境的焦虑等等。
因此,本次展览我们并单纯地希望以绘画的媒材来划分展示版块,更多地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绘画形式之间的对话,体现一种更为内在、更为深层的交流,在自然的名义之下,我们用艺术进行同一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另外还将就策展和深入研讨过程中所发现和关注的一些问题,体现在此次的展览当中。
出于上述考虑,我们拟将展览分为三个版块:
一、万象
二、更新
三、反思
在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当代讨论中,我们从未把两者割裂开来,所以在展览的陈设上我们不将两者作过多人为的割裂。因此,在展览的第一个大模块“万象”,我们希望有面貌较为典型的传统山水画和风景画的展示,在山水画和风景画强大传统的背景下,当代所出现的不同面貌的山水画和风景画,并通过强烈的个人特色彰显传统山水和风景的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第二个模块“更新”,依然有山水画和风景两部分的画作,这一模块的侧重点在于当代艺术家在自身的创作中以自然的名义提出的新问题,展现的是在当代语境产生的新困境、新焦虑和新思考。第三个模块“反思”,展示的是此次策展团队从提出该话题始,在策展和课题研讨过程中涉及到的种种文献的展示,体现的是作为一种艺术运行手段的策展本身应该具备的诸多环节、面临并解决的诸多问题到最终展览成型相关的笔记、文件等内容,另一部分是对“风景与山水”进入学术研讨所涉及的文献、教案和笔记等内容的展示,集中反映策展团队对于该问题从提出到展览成型过程中的探索、研讨以及反思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