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工作室》
艺 术 家:黄钢
展览时间:2013年11月23日至2014年1月15日
展览地点:艺术8(原中法大学礼堂)
展馆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皇城根北街甲20号
2013年11月23日,由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前院长、现任艺术8协会主席亨利-克洛德·顾索(Henry-Claude·Cousseau)先生策展的中国当代艺术界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黄钢的个展《工作室》在北京艺术8举行开幕式。受艺术8创始人佳玥女士(Christine Cayol)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前院长亨利-克洛德·顾索之邀,黄钢——作为东方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家与痴迷古物的收藏家——在具有百年历史的艺术8(原中法大学礼堂)中呈现一个混合多元而又并行不悖的艺术空间。展览持续至2014年1月15日。
这是一场非比寻常的展览,因为绝非一件件彼此分离的作品将空间隔离出孤立的条条框框,而整个展览即为一个完整的作品,不同风格、不同来源的物品相互关联、纵横交错。 把黄钢的工作室搬到艺术8的展览现场,如同策展人亨利-克洛德·顾索的构想: 再现“一个彻彻底底的工作室”,还原贯穿黄钢艺术生涯的每一个日月中的气韵精神。 艺术家的作品与生活存在着紧密的关联,黄钢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的个人作品、他所收藏的古老物件、波普艺术风格的拼贴画等等,在同一展览空间中进行着跨越时代的对话,古今天地万象融于一室。如亨利-克洛德·顾索所言:“黄钢拥有非常丰富的艺术史知识,他将他的工作室变成了一个极其特殊的地方。当然,工作室是他私人创作的地方,但也是一个展览场所,一个非同寻常的展现不同文化碰撞的地方。工作室特殊就在于它引入了一个罕见的问题,即来源不同的物品之间的关系问题。工作室里各种风格物品混杂在一起,富有一种特殊的解构冲击力,但同时又保留了物品和谐的内聚力和少有的视觉明晰度。”
黄钢的很多作品是在古老的现成物上进行再创作,古大漆版、古经板、老佛像、转经和西藏老皮箱等都是他创作的源泉,对其进行重新构造与组合,在古老文明的繁花之上再生繁花,在传统的辉煌中再现当代的精神。黄钢说:“我对文化自身的传统十分依恋,就像人与水,这种依恋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中国艺术的精神往往是由工艺性体现的,而这种工艺性在丰富的文化涵养下,包含了太多的文化内容,已经上升到了艺术与精神的层面,从远古的玉器、青铜器,到宋元明清的瓷器、家具、漆器,无不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美学理想与精神气质。”
生于1961年,长在故宫边上,受家庭的熏陶,自年少开始,黄钢一方面涵养中国古典文化,另一方面那个动荡的运动年代给予他独特的积淀,影响到他的创作中,从而也带有一种反叛与厚重。他的作品中出现的红五角星、红旗与北京的四合院的热闹市井生活形成强烈对比,艺术家用超现实的浪漫手法把传统与现代、世俗与政治巧妙融合,探讨了在现存体制下中国多重的文化现象。
亨利-克洛德·顾索说到:“黄钢的创作将一切糅合在一起,纵横交错:不论是灵感的源泉还是最终的作品;不论是光环笼罩的物件,还是与其相关的回忆;不论是纯粹物质性的物品,还是被他赋予本土美感和民族特性、精美到令人疯狂的堆积品,不论这些东西是多么稀有。”并且,“他承袭了另一种艺术传统,但他给漫长的西方工作室历史带来了想象不到的新生,带来了一个新的维度。工作室的内容和功能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打破通常的分类,无所畏惧地融合了种种时间性,不同种类混杂一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钢强行将自己的作品留在了它们诞生的地方,成为工作室的一部分,分享工作室某种超现实主义的特性和命运,工作室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无法碰触的整体。也就是说,时间最终赋予属于他的作品这样的特性。”
黄钢的展览呈现出“时间”的意义,过去的时代与新的时代并非此消彼长,他们同时在某一个恰当的维度上一层一层地叠加上去,形成文明厚重的积淀,如同此次在艺术8的展览,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作品和物件“堆积”,成为一种相互关联的融合。这种对于“时间”的阐释、不同时代精神的遥相呼应恰恰也是艺术8这一中法文化艺术交流之地所秉持的价值观。艺术8继承了一个世纪以前原中法大学的文化遗产。1920年蔡元培为引进西方教育体系、为中国的未来培养了解法国和欧洲文化的新一代知识分子而创立了中法大学。今天中法以及中欧对话、交流、传承传统和创新在艺术8得以践行。原中法大学与艺术8息息相关,同样一种精神和价值观,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彼此融合, 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