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2013-11-07 13:53:57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海报

学术指导:范迪安

策 展 人:王 萌

展览时间:2013年11月10日—2014年2月28日

开幕时间:11月10日下午2点

对话时间:11月10日下午3点—5点

展览地点:北京市顺义区高丽营镇张喜庄村火寺路东  寺上美术馆

寺上美术馆荣幸宣布将邀请来自中国美术馆的策展人王萌先生策划开馆三周年的馆庆展,并由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担纲学术指导。本次展览“今日绘画中的媒介与方法”同时也是“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的第一回,邀请了目前在绘画领域展露出独特面貌并在不断推进创作状态的16位较为年轻的艺术家及组合,他们是陈鸿志、陈曦、董媛、蒋华君、李博、李锐、李松、刘芯涛、马佳伟、“他们”小组、陶娜、王家增、吴笛笛、于幸泽、张姗姗和赵一浅。本次展览并不是按目前流行的学术框架去展出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而更希望成为一次“行动”,以今天绘画领域艺术家个体的蓬勃发展为现实依托,以他们的“工作方式”为呈现对象,通过个体的本真状态去抓住今日绘画这个整体的“基本面”,并与社会公众形成有效交流。展期内特设的“对话”活动将让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言说去呈现他们在使用“媒介与方法”过程中的独特思考和“个体语境”。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 “展览”将成为一次“文化发生”的“行动”。

这个展览同时也是“寺上美术馆实验室计划”的启动项目,该计划的学术来源是王萌先生从艺术管理学的角度于2006年提出、2010年进一步完善的“文化发生场”理论,这一理念旨在探索美术馆运营方式的新思维。在现代艺术早已实现“博物馆化”的前提下和当代艺术正在与美术馆发生新的关系这一现实中,“文化发生场”理论启迪我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美术馆概念下的“典藏”、“研究”、“展示”和“教育”的“分离式”功能框架,而倡导美术馆的文化功能更好地与艺术的发展进程联系在一起,并以自身的“文化战略”为宗旨提出一揽子计划,将艺术原生态中作为“艺术碎片”存在的资源通过“博物馆行为”整合为“艺术现象”,从而让美术馆从一个物理意义上存在的实体空间转换为一个有内在生命的文化发生的“场域”。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王萌先生指出:“绘画”在今天文化生态中的处境已有所好转,甚至正在迈向新的繁荣。经历了学术界对“绘画死亡论”的激辩,这一具有古老历史传统的艺术形态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在新型艺术媒介和观念的刺激下得以扩展思路、重获新生。然而,在这一进程中,特别是在当下视觉文化与“跨界思维”活跃的现实下,如何在探索中保留一种清醒的反思精神与批判意识,以使绘画的前行在“当代艺术”与“媒介特质”的适度张力中唤起文化上的“自为”,需要适时地进行学术缕析和文化判断。如果说艺术家个体价值的身份确立,是通过“作品”这一特定话语实现的,而无论建构自身作品背后的观念和目标是什么,似乎总有一条线是可供我们“把脉”的,那就是在作品执行的具体情境中,艺术家对“媒介”的把握以及对“方法”的使用。方法对媒介的“作用”离不开“观念”与“情感”的激发;媒介为方法提供的“可能”充满了过程中数不尽的变数与偶然中的刺激感,所有这一切都凝聚在艺术家工作方式的“个体语境”中。也正是由于“个体语境”的“独立性”以及它与绘画历史和当代文化的“对应性”,让“今日的绘画”飞翔在更加广阔的天空中,也使得艺术家在社会公众的视线中保持着一种充满魅力的“光韵”。

 

展览作品

作品

作品

作品

1  2  3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