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王少伦、朱春林油画作品展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2013-08-20 11:48:45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海报

画展主题:“回归”王少伦、朱春林油画作品展

艺 术 家:王少伦 朱春林

策 展 人: 彭锋

开幕时间:2013.8.24 15:00

展览周期:2013.8.24—2013.9.24

主办单位:北京新绎爱特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主办场地:新绎空间

公开课时间:2013.8.24 14:00 彭锋《看不懂艺术不是你的错》

            2013.8.31 14:00 朱春林《艺术是心灵的慰藉》

沙龙时间: 2013.9.7 14:00 《回归与发展》

特邀嘉宾:杨飞云

展览地址: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院798艺术区东街11号高台阶厂库D08

王少伦作品《出路》196x294cm 2011

从世纪之交开始,就不断有人在预言当代艺术领域中的各种回归。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回归已然成了潮流。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代艺术领域中发生的风格轮换,周期比三十年要短得多,甚至有“各领风骚三五年”的说法。但是,如果我们放长眼光来看,就会发现,许多小的变化都在大潮流之中。这种大潮的变化,以一百年来计算,也不为长。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从艺术大潮的变迁的角度来看 19世纪到 20世纪变迁,可以概括为由美向丑的变迁。20世纪到 21世纪的变迁,就有可能是由丑向美的回归。不少眼光较长的批评家,已经做出美的回归的预言,而今天的艺术似乎正在按照预言的方向发展。难道真的应验了“预言导致预言的实现”?!

需要指出的是,回归不是倒退,而是进步。西方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中国历史上的古文运动,其实都是借古开新,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大发展。重复历史,既不可能,也不可取。

王少伦和朱春林,是当代中国出类拔萃的油画家。他们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当代艺术中的这种新趋势。

王少伦作品《美丽班》61x50cm_1  2012

首先,体现在技巧锤炼上。由于照相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有人断言绘画的使命已经完成。但是,绘画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并没有随着这种断言而消失。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艺术领域。电影并没有终止戏剧,录音技术并没有终止音乐演唱和演奏。如果美声可以继续存在,就不用担心美术有可能消失。今天的油画家,完全可以像美声歌唱家一样去探索和锤炼自己的技巧,并且通过技巧的门槛拉开艺术与大众文化的距离。王少伦和朱春林,经过长期的摸索和锤炼,在油画语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们的油画语言可以说字正腔圆,格调高,气质雅,不炫技,不媚俗。没有长期的修养和出色的天赋,要取得这样的成就谈何容易。

其次,体现在人文关怀上。当代艺术在追求社会批判性的道路上,不仅降低了技巧难度,而且淡薄了人文关怀。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成员,没有坚定的人文信念,就很有可能会迷失在回家的途中。所谓人文信念,就是对正面价值的坚守,对正能量的呼唤。王少伦和朱春林的作品,始终没有离开这种人文信念。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希望而不是绝望,是肯定而不是否定,是同情而不是无情。他们的作品,可以激发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

朱春林作品《雏菊》 180x90cm 2008

再次,体现在传统认同上。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它们像语言和习俗一样根深蒂固,可以相互影响,但不能相互取代。在西方文化中发展起来的油画所体现的趣味,与在中国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国画有所不同。在19世纪末和 20世纪初,西方画家曾经通过大量借鉴中国绘画的元素,推动了绘画的发展。到了21世纪,在进一步融合东西方绘画传统的基础上推动绘画的发展,这个任务似乎适合由中国画家来承担。王少伦和朱春林在充分掌握油画语言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融入中国绘画的格调和趣味,从而让他们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在王少伦和朱春林的作品中,东西方绘画的融合,不是通过简单的题材和语言嫁接而实现的,而是通过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结合而实现的。这种结合没有以牺牲油画的特点为代价,在充分展示油画的魅力的基础上,体现中国文化强调格调和品位的审美趣味,从而丰富了油画的审美特质,拓展了油画表现的领域。

我们希望王少伦和朱春林的展览,能够唤起艺术界对艺术本体的关注和讨论;希望类似的展览和讨论能够持续下去,为以标新立异而自豪的艺术领域,找到不变的基准。

彭锋 2013年 7月18日于北京大学蔚秀园

朱春林作品《佳音》 180×112cm 2009年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