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国现代绘画作品系列展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2013-05-21 15:56:52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旁观者》,布面丙烯 45.5x53cm,2006年

 

开幕式:May 25, 2013. 16:00PM

展览时间:May 25-June 28. 2013

开放时间:Tue-Sun 10:00-18:30

地址:超城空间,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6北三街

 

现代主义绘画对美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对传统与古典美学的批判之上的,因此,不断追求与创造新美学成为现代主义绘画的美学目标。新美学也就成为了艺术的现代性在美学上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形态的最主要特征。这种对传统旧美学的批判,并不意味着放弃或离开,因为一旦离开,这种批判则无法进行,进而失去了意义。这样,不断地反对旧美学与持续地构建新美学成为了一件事情——现代主义艺术以一种极为特殊的方式同传统建立联系,也就是通过不断地阐释,分解,破坏旧美学,来建构一种同传统旧美学之间的建设性的关系。其结果大大不同于将传统与旧美学连根拔起的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批判中继承了传统与旧美学,使其DNA在现代主义的持续性攻击中得以延续。在与旧美学和绘画艺术传统的对抗中,现代派艺术,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与之对抗:重构或解构。重构的方法是对旧有美学的重组,颠覆其原有的表达与权力的秩序,如内容优先于形式,形式优先于色彩,色彩优先于材料。重构有意识地将这一秩序打乱或颠倒。如:材料优先于色彩,色彩优先于形式,形式优先于内容,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和美学呈现。而解构的方法,则试图摆脱风格的限制。在更深的层面创造性的改造旧美学的表达与权力之间的关系。解构不再关注于内容,形式,色彩,材料等旧美学形式的载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去解构这些载体与美学的关系。解构最重要的方法是在旧美学的载体与美学之间,表达与权力之间,阅读与呈现之间,置入一种对抗性,并以此不断地生产出新美学。

中国的现代主义绘画艺术同样面临如何面对旧美学传统的问题,离开,回归还是批判?选择批判性的现代主义同样在方法上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重构或解构?中国本土意义上的现代派画家,如齐白石,林风眠,吴冠中等诸先生,选择了重构的方法,逐步将中国传统水墨材料绘画中的与西方现代派绘画作品呈现形式相类似的地方,作为发展其新美学的出发点。而张立国先生则采用解构的方法以建构新美学。例如在2006年创作的《旁观者》,在一片单纯的蓝色空间中,突兀的线条或类似笔墨的痕迹,将晃动的人影杂乱的投射到空间中。书写的临时性与纯色空间的永恒性被画家对抗性的放置在一起。对于画面本身,纯色与书写都不再是主导性的,而是互为主导。书写时的情景变得既重要又不重要。永恒性产生于这种对抗时的瞬间,并可以反复地被重新解读。画面的生动来自于载体与美学之间,表达与权力之间,阅读与呈现之间的对抗性的反复解读。以《旁观者》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张立国先生在面对中国传统旧美学时,开创了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新方法。

张立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39年出生,196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从1979年起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从1960年代起,张立国的绘画作品大量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展览,并多次被选入全国美展。如,1964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4届全国美展;1979年参加在北海公园展出的北京美协画展;1985年参加在日本宫崎综合博物馆展出的中日友好现代美术展;1986年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当代油画展》;1987年参加上海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油画展》;1990年张立国在北京欧美同学会举办个人画展。自2000年后,张立国常年在欧洲举办个人画展。例如:2002年在德国卡塞尔的施菲尔特皇宫举办张立国个人画展;2004年在德国柏林的鲁道尔夫画廊举办张立国个人画展;2008年在德国魏玛市政厅美术馆举办“宁静的力量-张立国画展”。2011年3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具有回顾性的“张立国绘画大展”。此外,作为学者型艺术家的张立国还发表了许多论文,如《抽象,科学,艺术, 文明》,《不可避免的选择》,《世纪末的兴奋》,《科学在我心中也是艺术》等,并著有专著:《绘画色彩观念演变》。

 


《柠檬色的云》,布面油画 45.5x53cm,2000年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