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出发——15位艺术家的15个表达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2012-08-23 16:45:27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学术主持:范迪安

    艺术顾问:葛鹏仁

    策 展 人:王 萌

    开 幕 式:9月5日14:00

    展览时间:9月5日15:00—9月11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13—17号厅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

    承办单位:广州市华艺廊艺术品有限公司

回望20世纪最后20年到今天的艺术进程,新时期以来的艺术实践至少从两个方面对中国本土的艺术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一是全面引入了新型文化质料,即西方自印象派以来现当代艺术的实践经验,在“自发状态”中被中国的艺术家们所使用,并在当代的美术学院和艺术生态迅速成规模扩散,在知识层面基本实现了与西方世界的“接轨”与“同步”;其二是从逻辑的层面,作为这次大规模艺术思潮的结果,中国艺术界所引入的不仅仅是西方现代艺术以来的“碎片化”流派和风格,而是西方艺术史的“整体文化秩序”,这只“看不见的手”牵引了中国当代艺术随后的创作进程,在一定层面上启发也限制了它的思维模式。

从传入机制看,这种在西方现代艺术启动下发生的中国当代艺术模式,不是源自20世纪初船坚炮利般“西方的冲击”,而是一种“与国际接轨”、走向未来、探索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转型这一本土“主动自发”的强烈愿望。从效用上看,这种“引入式现代化”的文化启动模式的确是便捷的,它可以借鉴其他文明的现代经验(质料与逻辑)作为牵引在短时间内快速上轨,将本土文化飞速导向现代化轨道。作为拉动和牵引艺术前行的动力系统,这种不同于本土既有样式的新艺术一度以“现代艺术”、“前卫艺术”、“实验艺术”和“先锋艺术”等“形态”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语境中如同一艘不断变形的“时间潜水艇”,在穿行中逐渐演变为“中国当代艺术”这个目前通行的价值叙事系统。可以说,“从现代出发”构成了我们在新的世纪回望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一个观察视角。

如果全面从学术阐释的角度,“从现代出发”这个概念具有多重的含义,在本次展览的具体的语境中,它首先提示当代艺术自身的变革谱系与来历,重视“现代主义精神”中的合理部分对于当下艺术创作的积极意义,比如自我批判的学术品性,充满斗志、严肃探索的艺术理想,防止当代艺术滑向庸俗。另一方面,“从现代出发”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不必盲目遵从西方艺术的文化逻辑,应该立足自身的文化现实去推进艺术进程,建立自身的“文化秩序”。

本次展览力求透过15位从“现代”起步的艺术家30多年创作的尝试、诉求和脉络,一方面通过对这些个案的研究直取1980年代的直接经验,同时也试图从这个多元化的构架中营造一个进入和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语境,在一个“公共性”的展示平台中来建立学术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从形态上看,他们的作品基本涵盖在“抽象”、“表现”和“观念”的框架内,体现为艺术史风格和样式渗透式的组合和互动。通过展示出的这个切片,本次展览着重聚焦探讨“语言能力”和“精神力度”,以此切入到历史和当下的现实中,去梳理和反省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路径和理想。

“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指代,而这一指称的出现是个较为复杂的文化现象,在时间学上它体现为“当代”,按照西方艺术进程的逻辑结果,“当代”是从“现代”走来。“现代艺术”已经在“艺术史”之中,而且语义基本稳定,在西方的艺术史上指代“从1860年的法国艺术到一个世纪后的美国艺术的全过程” 。而“当代艺术”则是一种“进行时态”的艺术,它是西方现代性逻辑的结果和延伸,但在内涵上并不具有明确和稳定的指向性,它灵活自如地处于“历史之外”并在“未来之前”。从空间学的角度,“中国当代艺术”体现为“中国”,它与“全球化”直接关联。在1990年代曾以一种“被动形态”被西方世界尝试“纳入”到带有偏见和误读的全球体系和解释框架中,塑造了一些不能代表中国当代艺术整体面貌和自身进程的符号化和碎片性的国际形象,甚至一度“冲击”了中国本土的创作方向和生态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当代艺术必须“主动出击”,它同时被“本土”和“全球”两个面向所限定,这就决定了必须同时回应“双向度”的文化问题。自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以来,现代性被视为一项未完成的计划,而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系统中,1980年代的现代艺术启动的确太过仓促和粗率,从语言学和艺术本体角度观察,现代主义的艺术精神仍然对中国当代艺术具有建设意义。

本次展出的15位艺术家,风格面貌十分多样,作为一个展览的共同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现代出发”。这种艺术的立场可以直接上溯到1980年代的现代文化转型,中国知识分子“自发”从西方现代艺术以来的风格和经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原型作为“观念更新”的武器。穿越30多年的历史,中国社会经历了飞速的变化,15位知识同源的艺术个体也随着宏观文化的变迁找到了自己相对稳定的艺术状态,但是今天我们看去,他们身上还是存在着一些珍贵的品质,对当代艺术的现状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第一,语言能力;第二,精神追求。如果中国当代艺术在过度商业化的进程中走向一种庸俗的“工艺化”,艺术家的“语言纯度”和“精神力度”被抽空到令人惋惜的程度,那么这种“当代”有可能会偏离“艺术”的方向甚至走向它的反面。在这方面,本次参展艺术家用他们的作品给当代艺术带来了宝贵的启示。

在中国当代艺术跨越世纪的进程中,这15位艺术家沿着各具特色的路线不断上冲,他们没有盲目跟从外部风向的变化,而是在现代美学的启迪下,潜心于艺术家内心的精神世界,或从对现存艺术秩序的挑战,或从表现性绘画与写意精神的贯通,或从女性意识与都市生活的关注,或从中国水墨与抽象结构的化合,或从媒介物性与当代视觉的体验,或从超清写实与装置现场的综合,或从观念实验与常规思维的突围,……,他们反复锤炼语言来表达各自的艺术理想,整体上呈现的是一个充满生机、鲜活多元的 “勇猛精进”之势!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