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造化——陈履生博物馆建筑摄影展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2012-04-05 15:19:12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展览时间:2012.04.06-04.15

展览地点: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2年4月6日下午3时,“光影造化——陈履生博物馆建筑摄影展”在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展出陈履生拍摄的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内的世界各大博物馆建筑题材的摄影作品100余幅。

陈履生,1956年生于江苏扬中市,198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获硕士学位。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古典美术编辑室主任、中国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2010年转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因工作变动,与始于2007年改扩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发生了特别的关系,因此,他有机会面对这一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而其中的与空间和光影关系则激起了他用摄影的手段来表现这一视觉感受的愿望,从而有了本次展览。

作为一名学者,陈履生在美术史论研究和美术评论方面已是功成名就;作为一名画家,陈履生的绘画也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画面背后传达的文化气息而被人们所熟知和喜爱。而此次展览,则是陈履生摄影作品的首次展出。毫无疑问,他的摄影作品所表现出的特别的美感,正是反映了他深厚的学养以及绘画方面的造诣。他将绘画美学中的一般原理,包括构思构图的基本规律,融会贯通于摄影画面之中,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了不同于一般摄影记录的意义。

陈履生出生在一个以照相为业的家庭,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和摄影有了关联。”在陈履生的家乡扬中,这个当年全国面积最小的县,县城里唯一的一座照相馆,最初正是由陈履生的父亲所创办。陈履生生于斯,长于斯,在此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也对摄影有了最初的感性认识。陈履生对于摄影题材的选择兴趣广泛,而在美术馆、博物馆工作的经历,使得他从最初看到国家博物馆巨大建筑空间的时候开始,就对博物馆的建筑以及空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正如他在《我与摄影》一文中写道,“……新的建筑空间给我带来了新的视觉震撼以及独特美感,有了这一感情基础,激发了我拿起相机去追踪那些与结构和光影相关的景象。每当阳光在不同时段与建筑发生关系或者进入到建筑空间中的时候,光影改变了建筑的空间关系,改变了物理属性而带来了新的视觉趣味。光和影与建筑在这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关联性,晨辉和夕照随时改变建筑的物理空间,使工程图和效果图上机械性的感觉成为一种鲜活的灵动。光影赋予建筑以生命,从此,固态的建筑再也不是一成不变。之于我,正好像我居处的竹子、梅花、水仙以其特有的诱惑力在召唤我去表现它,如同郑板桥‘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树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就是如此。”

作为一名博物馆的管理者,陈履生对博物馆的建筑有着特殊的感情和观察视角,他曾经于深冬雪后的清晨,在空无一人的博物馆庭院内拍摄博物馆的雪景;也曾经在日落西山的时分,捕捉洒进博物馆的最后一抹夕阳;他还因为工作的关系,忙里偷闲为世界各地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建筑留下了独具艺术气息的影像。此次展览汇集了这些摄影作品中的精品100余幅,“这是一个关于博物馆建筑空间与光影的专题报告——以摄影为手段。”也是为即将到来的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的所奉上的一份特别的礼物。

展览将于2012年4月15日结束,展览结束后,还将赴广州艺术博物院进行巡展。

 

注:本文所用引文均出自陈履生为本展览所写的文章《我与摄影》。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