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之光——西藏唐卡艺术珍品展

展讯>

艺术中国 | 时间:2011-01-10 10:52:37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心灵关照——藏传佛教唐卡管窥

文/ 张强民、何鸿

唐卡是西藏文化美丽的外衣和修饰,像点缀在雪域高原的一颗色彩斑斓的宝石。唐卡是西藏民族主要的绘画形式,它纯朴原始的色调,繁密精致的构图和庄严神秘的造像让我们倾倒和膜拜。它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以至在西方的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唐卡的收藏不用任何标示就可以辨别出它是来自世界最高地端的雪域绘画。“唐卡”一名,乃藏文汉译,或称“唐嘎”、“唐喀”等。“唐”字的含义很多,在《法华经》中的解释是“徒然”,如“功不唐捐”、“福不唐捐”等。在汉文中解释有“虚夸”,如“唐大无验”。在藏传佛教中解释为“平坦”、“清楚”等的含义。那么,唐卡的“唐”和唐朝有没有关系,严格意义上说是没有关系,但如果从时序和材料上看,似乎又有一些关系,那就是它形成的时间正好是大唐时期,汉地的卷轴画形式和文成公主带去的纺织和缂丝技术影响了藏传佛教绘画形式。我们习惯上将藏传佛教绘画称为“唐卡”,也有学者称为“卷轴佛像”,但目前关于“唐卡”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大意是指用绘、贴、织或是绣的方法,在布上、绢上、纸上或皮质上表现藏族文化特色的一种绘画形式。可以悬挂供奉,可以卷合收藏,可以随身携带等多种形式,形制有大小之分,大者一般称为大唐卡,小者称之为“匝尕”、“扎嘎里”或微型唐卡。

唐卡是藏传佛教形成后,在寺院和信教民众中广泛流传的卷轴或卡片状绘画样式。应该说它是和藏传佛教同时存在和发展的宗教美术形式。这些精美的唐卡,或长期供奉在寺院中,或流动于僧俗民众中。藏传佛教的形成,要得益于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和大唐王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她们分别将本土的佛教信仰和文化带到西藏,同时还带去了绘画和雕塑;于是,西藏民族开始在本土的绘画艺术基础上加入尼泊尔佛教艺术和汉地佛教艺术,形成了风格杂糅的藏传佛教绘画艺术。在一千余年的唐卡艺术演变历程中,我们很明显感受到一个艺术历程的传承和共融:即印度风格、尼泊尔风格、古格风格、西域风格、汉地风格。关于唐卡的起源,一般是根据五世达赖所著《大昭寺目录》中记载:“法王(松赞干布,617-650)用自己的鼻血画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后来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在塑白拉姆女神塑像时,将此神像作为核心藏在神像腹内。”也就是说,至迟在7世纪的时候,唐卡已经出现。

藏传佛教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的诸多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这些民族居住的高原和草原等自然环境影响了他们的生存方式——游牧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特定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以特殊的信仰方式来寄托精神生活。以放牧为主的游牧生产,即要逐水草而动;又要随季节遣涉,帐蓬是他们可移动的家。藏传佛教是以密宗信仰为主的宗教传承,信仰者有一种特定的信仰方式——“观想修习”。信仰者必须根据自己的信仰习惯,选择一尊佛或菩萨等作为观想修习的对象,以此为中心作“身、口、意”三密相印的修习与实践,达到“即身成佛”。信佛者为了游牧在外不误修习,他们请高僧绘制自己的观想对象,经过高僧活佛开光,装裱成卷可以收藏,也可随时张挂。有的还绘制微型唐卡放在佛龛内或随身佩戴,随时念佛,达到不误修习的目的,从而起到获取福运、消灾驱邪的护身符作用。因此,唐卡的用途主要是礼佛、观修、坛场需要、祈福护身和教育传播等。

唐卡的品种有很多,根据表现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绘制唐卡、印制唐卡、织锦唐卡、刺绣唐卡、缂丝唐卡、贴花唐卡、珍珠唐卡等。如绘制的,有布本、绢本、绫本、纸本、皮本等各种材料的唐卡。从绘制技法看,有水墨写意的,有工笔重彩的,也有纯线描的等。其中,用颜料绘制的唐卡称为“迟唐”或称“止唐”;其他如刺绣、织锦、贴花、印制等的唐卡称为“归唐”、“果唐”或称“国唐”。“迟唐”根据颜料的使用,又可分为金唐、赤唐、彩唐、黑唐等。

 

 

1  2  3  4  


简 介

 

相关展讯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