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文化小康”唤文化管理人才

时间:2015-03-04 | 片长:吴为山:“文化小康”唤文化管理人才 | 来源:艺术中国

吴为山委员

 

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国这块土地上精彩不断。一切都在坚定而平稳地进步,一步步走近几代人共盼的“全面小康”.

2015年是个令人更为期待的年份。于我而言,最关注的莫过于一个问题:如何在“全面小康”进程中真正实现“文化小康”,让物质上富裕起来的人们更好地享受文化、舒展精神?求解这个问题,涉及面极广,答案很多,我想仅从“人”的方面谈一点见闻与心声。

要让文化阳光普惠全民,离不开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个基本事实摆在眼前:近年来,我国文化民生改善幅度很大。放眼全国城乡,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与百姓“比邻而居”,乡镇都有了规范化配置的文化活动站。仅公立美术馆,全国就有350多家;非画廊类的民营美术馆也有六七百家。一种文化熏染无处不在的生活不再是空想。然而,有了这些场馆设施之后,我们还缺些什么呢?

近一段时间,我陆续到全国各地开展文化调研,感受颇多。例如广东某地级市,经济发达,文化设施建设也很高端:仅造型现代、空间充足、设施完备的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就有好几处。但每天参观人数有多少呢?一位美术馆负责人告诉我,基本上徘徊在二三十人左右。

这不是个案,而是很多文化场馆共有的疼痛。原因何在?或许可以找出很多--没有好的展览、好的宣传、合理的时间档期安排、充分的文化特色体现,换言之,管理能力、策展能力、展品收集能力、宣传推介能力等均显不足。

归结起来,离不开一点:缺乏高素质文化管理人才。

文化场馆是否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不只取决于藏品质量。能否做好对整个场馆收藏、展陈、公共活动、艺术教育的整体设计与通盘组织?能否巧妙而充分地将地方特色寓于展览之中?是否对当地居民文化艺术趣味有总体了解与判断?是否具备与各类媒体良好沟通、进行有效传播的能力?众多难题,考验着这些“文化阵地”上的劳作者、守护者。如果其素质不够,能力欠缺,就难免陷入“有场馆无观众”,甚至文化阵地流失的尴尬。

解决这个问题,时不我待。我期待,借“文化小康”逐渐强劲的春风,合理运用综合性高校、专业院校、各级各类文化干部学校的力量,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补充,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优秀适用的公共文化管理人才--一批拥有跨学科背景、素质综合,既懂文化艺术又擅于公共管理的综合性新型人才。相信他们坚强挺立之日,便是我国公共文化事业更加兴盛、人民文化生活更加富足之时。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