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新锐设计师孙晓曦:书籍设计是一种建造

资讯>对话>

艺术中国 | 时间:2016-11-28 14:20:57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新锐设计师、三联书店《新知》杂志美术总监孙晓曦

孙晓曦,1982年生于北京,平面设计师、书籍设计师。现为三联书店《新知》杂志美术总监,并与众多出版机构、国际文化基金会合作。他2015年的书籍设计作品《薄薄的故乡》获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其作品也获得了HKDA环球设计大奖铜奖、亚洲最具影响力奖铜奖,GDC15平面设计在中国评审奖,台湾金点设计奖标章得主等诸多奖项,作品多次被收录《APD亚太设计年鉴》。2012年,他为知名艺术家曹斐和音乐家左小祖咒设计的网站被BLOUIN ARTINFO选入“20个必看的中国艺术家网站”

艺术中国:您是如何开始书籍设计之路的?为什么着迷于此?

孙晓曦:在我上高中的时候,甚至更早。其实是从听音乐开始的,往往在买磁带之前,封面好不好看对我来说是一个默认的辅助选项,然后就注意到书籍封面,那时候国内出版物的整体设计水平还很低,Photoshop刚开始流行,到处都是渐变和特效组成的封面。我就开始把我觉得不好的封面换掉,或做一个我喜欢的盖住它。当时我买过一本《海子的诗》,那本书的封面其实特别有设计感,但我总觉得不是我心中海子的样子,于是我就找了一张素描纸重新画了一个封面,上面乱糟糟写满了诗句,然后套上去,觉得特别喜欢。这大概算是我第一个封面设计作品。

第一件自己创作的封面设计作品——《海子的诗》封面

后来进入大学主修平面设计,书籍装帧只是其中的一门课程,但那时我对书籍设计的理解还很浅。我专门进行书籍设计的时间并不长,我喜欢纸质书的物质感,在新媒体时代,这更显得珍贵。而且它是流动的,在不同的人那里会有不同的共鸣,这种未知令人期待,作为设计师,你的作品可以和成百上千的读者产生对话,这是很有满足感的事。

艺术中国:您设计一本书通常要花多长时间?

孙晓曦:这个没有标准,有时候内容可以给我很强烈的感觉,可以迅速找到概念,这种就比较快,类似于灵感,或者它和我曾经想过的东西有重合,不过更多的时候灵感并不可靠,还是需要对内容进行分析,和作者对话,和编辑沟通,通常一本书的整体设计要3-5个月。

艺术中国:谈谈您和客户的合作,通常会选择什么样的项目,会拒绝一些项目吗?

孙晓曦:项目首先得是有趣的,设计师和客户合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客户找到我,应该是想好为什么找我,我可以帮他什么,同时我也会考虑客户想要的是否清晰,是否是我感兴趣并有能力完成的。这样才能合作出大家都满意的作品。有时合作愉快,相互激发,设计费少点都没问题。同时,也会拒绝很多项目,一些客户也没什么明确的想法,只想得到流水线成果的项目就会拒绝,因为浪费时间和精力。

艺术中国:您怎么看待如今电子书对纸质书的冲击?

孙晓曦:媒介的转化有时意味着功用的转化。我不觉得电子书对纸质书是冲击,我觉得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电子书的出现,给了纸质书一个新的机会,以往无论什么内容都需要印刷出来,这本身是极大的浪费,电子书承担了很大一部分“传播”的功能,把纸质书解放了出来,它就更能回归书的本质,专注于做优质内容。

艺术中国:《薄薄的故乡》这本书不仅获得“中国最美的书”称号,也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可以说在市场上也是成功的,可以谈谈这本书的设计吗?

孙晓曦:这本书是知名导演王小帅的自传性随笔,也是他的第一本书,我在接到委托的时候,先是和编辑沟通,阅读稿件,还重新看了王导的电影,力求从更深层面来了解作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很私人化,作者对于历史变革与个人经验着迷,并且在他的电影中很重视细节。经过反复思考,我最终确定了这本书的设计方向:个人化的表达、丰富的细节与真实的情感。即我要做一本充满感情的书。印刷出来的文字具有某种定论的感觉,仿佛意味着归档了,而记忆却不是这样,它是一种不很确定的状态,甚至错误会充斥其中,因此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作者再次面对自己的记忆会有什么新的东西产生?这就是成书中大量手写文字的由来,我请作者重新阅读自己的稿件并做出批注,批注的内容是自由的,它可以是某句话引发的联想,或者某个地方的纠正,或者某段记忆的删除,这种方式再次将作者变成了创作主体,最终小帅导演打开记忆闸门,手写出了定稿以外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对于读者来说可能更有价值,可以从更多地角度来了解本书,了解作者。这些遍布的手写文字生动鲜活,它并不是装饰性的,而是另一种文本线索。在书上市之后,很多读者都非常喜欢,也确实感到了真情实感,首印之后再次加印也说明了商业上的成功。

《薄薄的故乡》王小帅 著(楚尘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

《薄薄的故乡》王小帅 著(楚尘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

《薄薄的故乡》王小帅 著(楚尘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

艺术中国:谈一谈您所理解的书籍设计

孙晓曦:书既是公共空间也是私人空间。书籍设计是一种建造,类似电影或建筑,你有不同的元素,你有剧本,你如何来安排纸张、开本、工艺等各种角色。书是立体的,以往书籍设计在大家的概念里是等同于封面设计的,前不久和一个朋友聊天,在谈到书籍设计时,她还一脸惊讶地问我书还有什么好设计的?大众的认知也停留在封面是否好看的层面。但作为设计师显然不能满足于此。正因为它是立体的,每一个空间、每一页,每一块文字,每一个色彩,内在的逻辑,阅读的空间氛围都是要考虑在内。但我不主张一味增加成本来做书,也不喜欢无节制地炫技,书籍更主要面对的是大众阅读市场,如果书成为成本高昂工艺品,脱离了读者,它的意义还有多大?同时,也不是说要一味满足市场、满足读者,设计师需要不断思考,如何开拓阅读疆域,如何最准确地表达和提升内容,这里面不止是设计师的角色,编辑同样重要,一本好书肯定是优秀的编辑理念与创新的设计相结合的产物。

《轻描淡写》张艾嘉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轻描淡写》张艾嘉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日]芥川龙之介 著 (果麦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日]芥川龙之介 著 (果麦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艺术中国:作为一名新锐设计师如何看待中国书籍设计这个领域发生的变化?

孙晓曦:总的来说在走下坡路。民国时期的书刊设计很讲究,无论是版面、字体实验和内容创新都不输同时期的西方和日本。解放以后仍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具有水准,主要体现在字体设计,一张小小的电影票或粮票都可以做到布局舒适,排版美观得当。大的衰落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现在。这和社会文化与大众消费观念有关。尽管有余秉楠、吕敬人这样的书籍设计大家改变了一些书籍的面貌,但总体水平不高,对于文字不再向以前的设计师那样尊重和有耐心。处处充满浮躁。

艺术中国:您的新作《星际唱片》和我们印象中的科普类图书非常不同,并不是很刻板的感觉,甚至很艺术化,非常特别,谈一谈背后的想法吧。

孙晓曦:《星际唱片》这本书的设计制作耗时不短,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此类题材。最开始并不是很清晰,因为如你所说,科普书在大家心里已经有了固定的模式,枯燥的、设计粗糙的,并不注重阅读体验。我在了解了书的内容后,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故事,这本书的主要作者是卡尔·萨根,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天文学家。他毕生致力于与地外文明沟通,是一位很有浪漫情怀的科学家,也是“星际唱片”计划的推动者。最终,这张特制的唱片在1977年被两艘“旅行者”号探测器带到太空。这本书就是这个计划全面披露。首先这本书的开本是正方形,这一个是因为英文原版就是方的,我们中文版继承了这一点,另一个是因为唱片的封套是方形的。唱片是整本书形态概念的来源,这本书被插在一个封套中,封套可左右打开,随书附赠的海报等插在右侧口袋里。在主体书的设计上,重新编排了文字与图片,尤其是图片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就是图片大小不一悬浮在空中,营造出平面上的空间感,这是和宇宙契合的。整本书以黑色统领,这既是太空的颜色,也是未知的象征。在整体的设计上,只用了有限的工艺,比如书名基本和黑色是一体的,只有有光线的情况下才能看到,封套的主体视觉是一个多彩的圆盘,它是抽象的,又很浪漫,代表了音乐和夜空中的光,随着光的变化,颜色也会呈现出不同面貌。这样一个伟大的计划是浪漫而不那么现实的,所以这本书的感觉也是如此,通过整体设计,它领你走进无尽的世界,为你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美]卡尔·萨根 等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美]卡尔·萨根 等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美]卡尔·萨根 等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美]卡尔·萨根 等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星际唱片: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美]卡尔·萨根 等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艺术中国:谈谈您对目前中国书籍设计状况的看法

孙晓曦:现在市场中书籍设计的情况与5到10年前相比,整体上有了很大提升,虽然水平还是参差不齐,但一般在书店里看到的已经不那么灾难了。不过现在大家的眼光还停留在表面美上面,而且设计趋同的现象很大,处于市场考虑,很多出版单位会模仿卖得好的封面,视觉风格单一,这很不利于原创设计的发展。

更多书籍封面及唱片设计作品:

李振华摄影集《11:00pm》

李振华摄影集《11:00pm》

个人作品《屋顶上的女人》

个人作品《屋顶上的女人》

个人作品《屋顶上的女人》

《春琴抄》[日]谷崎润一郎 著 (雅众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春琴抄》[日]谷崎润一郎 著 (雅众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2  >  


简 介

孙晓曦,平面设计师、书籍设计师。现为三联书店《新知》杂志美术总监。他2015年的书籍设计作品《薄薄的故乡》获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其作品也获得了HKDA环球设计大奖铜奖、亚洲最具影响力奖铜奖,GDC15平面设计在中国评审奖,台湾金点设计奖标章得主等诸多奖项,作品多次被收录《APD亚太设计年鉴》。2012年,他为知名艺术家曹斐和音乐家左小祖咒设计的网站被BLOUIN ARTINFO选入“20个必看的中国艺术家网站”。本期对话,孙晓曦与我们分享了他所理解的书籍设计以及当下中国书籍设计领域发生的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