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访谈——画够,画到位

资讯>对话>

艺术中国 | 时间:2016-01-27 12:03:16 | 文章来源:库艺术

KU:您介不介意艺术的商品化?

W:商品化是一个流程标准,市场约定俗成一个很好看的东西,报纸、杂志、聚光灯等开始塑造,然后大家都相信这个东西是成功的。其实这个是一个很大的陷阱,这种成功是扶持的。一个真正的画家想要自己的绘画发展下去,保持自己绘画的独立性、个体性,就应该对这种群体社会化和商业化保持高度的警惕。艺术市场说白了是没有市场的市场,你坚持画了几十年,没有人搭理你,你依然坚持在那画,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其他的潮起潮落是流行的。流行的东西卖得再好都是一时的。

KU:目前您在绘画中的自信主要在那一点上?

W:画了几十年以后,画着画着发现自己画的比较质朴了,然后有劲道。

KU:劲道?

W:对,画有劲,而不是软的。看起来比较平常,但是劲道已经出现了。

KU:您如何理解当代性,观念性和绘画性这三个词?

W:上世纪90年代最常提到的是:个人性、表现性、绘画性。这三点决定你的绘画是否具有独特性。现在提当代性、观念性,但是当代艺术成立吗?朱其他们根本不承认当代性,他是一个伪命题,现代性还没有完成怎么就当代了?现在大家一直在提“85”,其实他是一个很封建的东西,他是一个集体主义出场,是一个群体在那里。但是现在是强调个体了,你到国际上肯定是以一个个体形象,还能再以群体的形象出现吗?至于观念性,我觉得这个东西,有。比如说杨福东、汪建伟、蔡国强、黄永砯、徐冰,这个观念性里面不超过七个人。

KU:您判断观念性的标准是什么?

W:我认为他们的观念性是从传统来的,有一个隐藏的文脉。而且他们几个人是从西方的角度发现了东方,通过发现西方人研究东方的方法,研究东方。其实东方的那个东西还在那里,只是说法变了。例如日本把古筝拿过去拆开,研究了几年变成29弦,变成协奏曲了,而中国人弄了半天还在9弦阶段。徐冰的“无字天书”、“地书”,蔡国强的“爆破”,他们的观念不是照搬传统,而是改变以前的认知方式,改变解读和观看的方式。

王川,线之五

KU:目前您在绘画时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W:我觉得还是绘画语言的问题,你画得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

KU:您的展览现场等视频里提到过一句话,特别经典:看似什么都留不住,结果的时候什么都在。

W:这是一个老师给我讲的,就是说你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会来(这就像你很年轻,就追求名追求利,它们是不会来的),中间的时候什么都留不住(人到中年时,就容易像狗熊掰苞米,掰一个掉一个),但最后的时候,它们全都是你的过程和经历。

KU:谈人生的道理,对应到绘画过程中也是很有体会的。

W:其实是这样的,开始的时候画几笔肯定不会来的,中间的时候,你每改一笔都牵扯全局。赵无极讲:“不要去改变一个局部,一改就要全部都改,你动一点点,气场就动了。” 绘画意味着时间的过程,最后的时候过程中的一切全部都在。所以画画一定要画够,这样才会出来那种质朴感。

KU:用一句话阐述你对绘画的认识?

W:绘画是视觉上的幻觉,心理上的错觉。尼采讲,人生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不断产生错觉才产生意义。当然你需要用笔,必须产生一种绘画的动作。绘画不能过度阐释,你去阐释它便是在界定它,你界定它也就是在封闭它。

<  1  2  


简 介

王川早年猎足写实绘画,并斩获颇丰。1984年,他在深圳博物馆展出极简主义装置展“墨点”。在85新浪潮期间,他开始尝试抽象创作,1989年他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其影响深远。90年代末,王川身患恶疾却实现了顿悟式的转折,将创作带到了另一高度。这也让他的绘画变成个人心灵的修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