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跨视野——助力艺术生态 共建学术平台

资讯>对话>

艺术中国 | 时间:2015-09-01 15:19:02 | 文章来源:艺术中国

o北京时代美术馆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经举办过大大小小200余次展览,作为我国较早成立的一批民营美术馆之一,落户于CBD核心地区并高耸云间的它常被人美名为 “云上美术馆”。而尽管身在云端,北京时代美术馆却一直脚踏实地,通过每一个展览、沙龙、公共教育活动去履行着自身的社会责任。作为北京时代美术馆的执行馆长,刘燕女士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策划统筹国际大师巡展《西方绘画的回归:吕佩尔茨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展》、话题性专题展览《TA时代》、青年艺术家项目“时代青年”等大型展览及系列项目。在与她的交谈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民营美术馆馆长的自信和使命感,同时,她踏实、冷静而又从容的态度也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北京时代美术馆执行馆长 刘燕

     肩负一个非营利美术馆的社会责任,坚守建馆初衷

艺术中国:北京时代美术馆成立于2008年,属于成立较早的一批民营美术馆。从建馆初期的重写实、经典,到现在关注实验、当代,北京时代美术馆如何完成自我的学术定位与形象转化?

刘燕:北京时代美术馆是一家民办非营利美术馆,谈及最初对写实风格的侧重,一定要说到“热血五月”展,这也和建馆初衷密不可分。时代美术馆首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正值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无可非议的,我们希望从艺术的角度为灾区人民贡献一份力量。因而,“热血五月”作为开馆首展邀请了国内诸多重要的写实画派艺术家为“汶川地震”集体创作了一幅长卷,并拍卖了3600多万元善款,全部捐给汶川灾后文化重建工作,落成现在的建川博物馆。


“热血五月”海报


“热血五月”艺术家合影

无论北京时代美术馆身后的企业华熙国际投资集团负责人还是美术馆馆长王艺先生,始终秉持一个宽大的胸怀和理想,希望美术馆能为社会提供正向的、积极的力量,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2010年之后全国各种类型的民营美术馆数量逐年剧增,任何一家美术馆都需要面临自我梳理的过程,这一方面取决于国家政策以及整个社会大环境因素,另一方面也跟一个美术馆自身的生态建立和学术思考有关。美术馆是一个集合知识、智慧和研究的综合体,第一要务离不开学术立场和学术建设,重视以人为本的精神和思想跨界的特点,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创建向所有公众开放的公共机构。无论展览的表现形式如何变化,我们美术馆的学术定位秉持建馆以来不变的核心,我们挑选的作品都必须履行建馆以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艺术中国:可否结合具体活动或品牌项目介绍一下时代美术馆对自身社会角色的定位?

刘燕:美术馆是最没有阶级、最平等的公共空间。我们希望在履行社会职能的同时把艺术最核心的意义传播出去,引导大众更高的审美趣味,引导更深度和广度的艺术问题思考……产生对这个社会最积极、最正向的一种力量。


“童年与远方”—“看见的,看不见的“小王子畅想绘活动现场


TA时代展览系列活动——“请让我为你跳一支舞”现场

美术馆全年部署的展览项目有各自不同的战略意义,比如每年三月“TA时代”展览,这既不是一个问题型的展览,也不属于学术研究角度的展览,而是一个从社会话题角度出发的项目。除了展览本身,在配套的公教系统中,两年来我们逐步的把现代舞、古琴、禅乐、戏剧等文化元素引入美术馆,让更多人群可以参与并产生互动和体验。每年六月的儿童项目“童年与远方”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尤其是朝阳文委的大力支持。这一项目每年有五家机构共同参与,并且开放线上征集平台,穿插大量公教活动。七月“时代青年”作为一个重要的核心品牌关注青年艺术家生态建构,生成青年话题和艺术现象的多元探索,打造有效的学术平台。九月、十月则集中深度学术问题来实现美术馆年度学术展。十二月 “云中”项目更是持续积累了五年,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希望尽最大力量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面引导社会人群,带动他们步入美术馆,进入到这个文化价值的体系中来。

 

艺术中国:据悉,北京时代美术馆将进行迁至,明年将落户五棵松的新馆?

刘燕:是的。北京时代美术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都隶属于华熙国际投资集团旗下。我们的新馆将落户五棵松二期,将艺术、体育、生活并置在一个大的板块中,全方位多元化的打造该区域文化价值。

此外,新馆的场地打破了现在场址空间上的制约,场馆的变迁将为作品展示和观众体验提供更好的环境。新馆将拥有一个独立的场馆,主厅1号厅挑高九米,整个场馆的平面面积达到两千五六百平米,从空间及硬件设施上保障了专业的国际化展览的呈现,并与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匹配。美术馆的存在是一个区域的文化性地标,不管是现在场馆所呈现出的CBD文化地标,还是日后搬迁五棵松,我们都希望通过好的展览、公教活动和环境搭建放大美术馆的文化价值,并能够对周边进行辐射,真正发挥一个非营利美术馆的社会作用。


北京时代美术馆新馆(五棵松二期)效果图
 

 “青年艺术现象”是文化现象的一部分,对他们的关注不是寻求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对问题的发声

艺术中国:当下,很多机构都在做青年艺术家展览及相关项目,请谈谈您对青年艺术家群体,以及青年艺术家推介方面的看法。

刘燕:青年艺术家的存在是任何一个时代的焦点。他们极具创造力并富有想法,是最能为这个社会提供积极力量的一代人。对青年艺术家现象的关注主要从2013年到2014年陆续发生并越发活跃。2014年之后,几乎所有的艺术机构都以不同形式的推出青年艺术家项目。

我想,这和整个大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之后的这30多年,我们被逐步推向了一个需要自我反刍、去反思和反省的节点。无论是当代艺术的发展,还是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也都走到了这个节点时期,当然,青年文化和艺术生态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而,我们开始追问更多自我文化建构的问题和关系。如果说西方文化的侵染和植入在这个生态体系中有其历史阶段的必然性,那么到了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或艺术家可能应该更多去思考如何与其他文化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只有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才有可能主动思考,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文化有更准确的表达。

艺术中国:基于北京时代美术馆在助力青年艺术家方面的自身定位,它与其他青年艺术家活动有何不同?

刘燕:从建馆以来,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以及青年艺术创作生态的关注一直是时代美术馆整个规划和学术思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前美术馆做“时代杯”的时候比较关注写实方面的青年创作,而我来之后希望打开这个边界,将它转向一个更开放和多元的领域。一方面,希望更广泛地看到青年艺术创作生态的脉络;另一方面,基于时代和语境的变化,当更多青年项目出现的时候,我们也都面临着对这种生态系统的调整——当今的青年人被赋予了充分的展示机会,各种各样形态和内容的青年项目应运而生,那么在什么层面上推动青年艺术家创作生态呢?北京时代美术馆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我们认为“青年艺术现象”就是文化现象的一部分。

北京时代美术馆强调建构一种具有生态性的文化价值体系。正因为我们是一家非营利的美术馆,我们才会通过一个不掺杂任何商业气息的学术平台建构这种系统,在一个更为客观、更有价值思考的体系中去选择和推介青年艺术家。

从去年开始启动项目时就已经形成了美术馆自身的特色:我们的青年项目是在结构上的总体策划,一个项目本身并不单单指一个展览,每个展览都有它的展览周期,但艺术项目更加强调自身的生态关系。所以在艺术家和合作机构的选择中,我们具有开放而聚焦的项目机制,我们的策展思路和我们对这一代人、对青年文化的思考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我们借用这个青年项目来关注这一代人关于自我主体建构的过程。


旋构塔:2015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 开幕式沙龙现场

在青年项目中,我们所讨论的不是如何在当下直接给出问题的解药,而是提供一个关注和对话的可能性路径。青年艺术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今天的创作还处于自我思考和完善的过程中,一个好的青年项目并不是要呈现艺术家最成熟的状态,而是要记录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不断反刍自我的过程。每一次展览对于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陈设,而是一次对自我反思,以及对纵深问题的聚合、思考的契机。

艺术中国:“旋构塔:2015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正在展出,它也成为北京时代美术馆一个青年项目中的学术品牌,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并谈谈您是如何营造这一自有品牌去帮助青年艺术家推荐自己的?

刘燕:在北京时代美术馆的青年项目中,我们时刻强调反映“一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这一核心理念。而这“一代人”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它的概念应该放宽至整个艺术生态之中,而不仅仅局限在艺术家群体。


开幕式沙龙现场嘉宾,左起:刘燕、吴洪亮、胡斌、刘礼宾

“旋构塔”启用三位策展人,三个画廊机构,三家媒体的运作模式,以“3x3x3”的方式构架一种循环体系去呈现多维立体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中,策展人与青年艺术家是“共生的一代人”,以青年艺术家的“同道者”身份和视角进行策划和展示,这样既避免了居高临下的一味否定和抨击,也减少了那种过度推崇和赞许的乐观消费倾向,从而更为公平和客观的审视青年艺术家群体,与之共同成长、并肩前行。

同时,由于北京时代美术馆是一家非营利美术馆,不具有直接商业转换的系统和职能,但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生态又需要其在架构上完善这部分功能,因而我们寻求相关机构的支持,每年选择国内外三家持续关注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的画廊机构进行合作。在一个价值共识的基础上,美术馆所秉持的学术价值体系与合作画廊身处的市场循环体系相结合,从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艺术生态系统。

除此之外,北京时代美术馆还会在这期间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我们会邀请文学界、哲学界和各个领域里优秀的青年学者来进行互动。打开对话的边界,从展览到对话、公教活动都最大限度和有效的建立社会互动空间,共同建设一代人和一种社会文化的思考关系。


“旋构塔”学术沙龙对话现场

    放眼国际,从剖析文化现象的高度对大师进行个案研究

    艺术中国:除了北京时代美术馆一直以来关注的青年艺术家项目,今年另一件备受瞩目的大事就是吕佩尔茨的大型展览,可否谈一下举办这次大师展的契机和经历?

刘燕:首先,美术馆的持续发展和学术建设,离不开美术馆馆长王艺先生以及华熙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赵燕女士的大力支持。其次,选择做这样的展览也与时代美术馆的定位密不可分。

中国目前已经举办过很多大师展览,更不缺乏国际大师的群展,我们缺少的是一个能够静观的、建立起平等对话的个案研究体系,这也是我们做吕佩尔茨展览的初衷。

表现主义影响了几代中国艺术家。从八十年代在民族文化宫举办的表现主义版画展开始,它在不同时期始终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从2008年之后,基本上每年都有一个表现主义大师群展登陆中国。

而当这个契机来到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做好这个展览。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筹备工作。我们在馆内成立了专门的学术小组,也为这个项目翻译整理了十几万字的出版物。只有在这些资料的积累中,我们才有可能对艺术家展开深入研究,才可能更清晰的思考他的展览应该怎么做,应该如何在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圈中呈现这种对话关系。


吕佩尔茨展览开幕式嘉宾对话

机缘巧合,像斯库利、大卫·霍克尼这些国宝级艺术家都在今年相继来访中国。他们的到来让我们再度反思,他们为何而来?我们对他们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还是一味的膜拜吗?当然不是,我们希望建立的是在学术的高度上进行有效对话。因此,吕佩尔茨展览前期,我们采访了8位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其中除了申玲老师没有留德经历以外,其他人都有在德国生活至少5年以上学习、生活经历。他们都是近距离的、切身的与德国表现主义接触展开思考的艺术家,并且能够从德国表现主义当中跳出来建构自我主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8位艺术家对话和采访是整个展览重要的学术线索。

艺术中国:那么,基于本次吕佩尔茨展览的成功举办,未来是否有打算继续逐年保留或是增加这种大师的个案研究和展示?

刘燕:当然有这样的想法。但毕竟这种规模的引进展受到很多制约因素,而且项目的资金量巨大,因而我们在选择的时候需要格外慎重。


吕佩尔茨展览现场一隅

    典型个案研究必须与整个美术馆的学术态度和学术脉络发生关联。像吕佩尔茨,他在20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进入艺术界并逐渐成名,其创作生涯几乎延续半个多世纪,而对于他个人来讲,如此长久的创作基本上就是他的整个人生。他的生命和他的创作都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是共生的。因而,他的典型性不仅仅局限在作品的展现,而是在于他本身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和代表性的文化或时代现象。同时,作为一个74岁的老人,他在诸多成熟系列的创作基础上仍然寻求突破,这种珍贵品质也是值得尊敬的。因而,筹备这样一个大师展对我们美术馆团队也是很重要的激励,我们与项目一起成长、一起思考,在经历和执行中更加清晰类似项目的操控性。

    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未来十年将见证民营美术馆事业的成熟,而不是数目的增长

    艺术中国:当下,中国民营美术馆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它正逐渐改变着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分布格局。作为较早成立的民营美术馆之一,您如何看待民营美术馆热潮,如何在这股洪流中进行自身特色的定位和“自我造血”?

刘燕: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从2000年之后,中国就基本进入了民营美术馆快速甚至是“飞速”发展的时期。然而,短短十年之间基于文化产业的需求一下涌现出的几千家民营美术馆,而这恰恰说明民营美术馆在大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并没有准备完善,而是在外力作用下被“催生”的。

客观的外部环境令民营美术馆的生存遭到巨大挑战,现实问题就是,对于如此众多的民营美术馆而言,生存的基本来源从哪里来?在我看来,建立自身的学术生态体系至关重要。表面上看,北京时代美术馆的每一个展览都不尽相同,但是它的内部核心始终是持续一致的,如果我们的力量被分散在不同的点上就很难做好做专。

对于一个美术馆,建立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其社会责任所决定的。但是对于社会赞助体系来说,它不会只为为你的学术价值去买单,无疑它更注重融合社会资源。因此,二者的关系是既矛盾又相辅相成的关系——学术成就越好,赞助机构就越支持,因为学术标准可以转化成它所需要的社会附加值。因而,民营美术馆无论从社会责任感还是自身生态发展角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必须要建构好自己应有的学术水准和价值体系。

艺术中国:最后,可否谈一谈您对中国民营美术馆未来发展的期望和愿景?

刘燕:所有的期望都不会凭空而来,民营美术馆从出现以来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并达到数目上的繁荣,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民营美术馆事业本身就已经健康繁荣了。

恰恰相反,我觉得这个事业本身是亟需反思的。实际上在这十年里,整个社会体系以及国家在这方面的制度健全等方面都处于逐步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这种环境的成熟才能够真正推动民营美术馆事业的成长成熟。无疑,数目的激增仅仅是一种表象的膨胀,在我看来,在经历了十年的极速发展后,民营美术馆恐怕很难越来越多,相反,有可能逐步减少——只有经过时间考验后能够真正存活发展下来的民营美术馆才是能在这个价值体系中贡献力量的美术馆,才是能在这个生态体系中建立起生态规则的美术馆。

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民营美术馆已经到了一个整体和自我的调试期。持续致力于自身品牌建设和发展才是一个美术机构的唯一路径,毕竟,热潮都是短暂的。(采访/文 良月)

简 介

刘燕,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艺术民生》、《读者欣赏•艺上》杂志主编,现任北京时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刘燕长期致力于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批评与展览项目策划。参与策划并执行“中国艺术数字化推广平台”、“两岸汉字艺术节”和“中国当代艺术研究论丛”等文化项目。自2014年担任北京时代美术馆执行馆长以来,策划统筹《西方绘画的回归:吕佩尔茨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展》、《TA时代》、《童年与远方》、时代青年:《旋构塔-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第三种批判:艺术语言的批判性》等大型展览项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