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留学 > 留学要闻

留学市场跌宕起伏 民众选读淡定自如

盘点2010年留学市场发展演变状况,三大主线贯穿其中:精英留学日益向平民化转变,留学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选择专业少了盲从和跟风,多了理性和务实,热门专业扩散到昔日的冷偏领域;低龄化留学蔚然成风,不过此风演变路向尚待观察。上述三条线索是今年留学市场演变的主色调,预计其在2011年的留学市场也将继续呈现。

中国留美学生再次排名第一

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底中国留学生人数已突破20万,其中52.28%的留学生来自于年收入30万元以下的家庭。与以前留学生多以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以及公派留学为主相比,如今留学逐渐从精英化走向平民化,其趋势越来越明显。留学平民化使得全球一系列国家成为市场热点,诸如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大洋洲的新西兰,欧洲的德国等,这些国家因为每年的费用相对于传统的留学热门国家低廉,因此受到不少工薪家庭的青睐。

2010年,美国仍然保持着留学“风向标”的地位未变,其高质量的教育水平不仅吸引着精英家庭,也逐渐向普通大众敞开大门。今年美国继续保持着宽松的签证政策,中国学生的申请成功率较高,加上中国高校扩招造成严峻的就业压力,以及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进一步走低,诸多因素均加强了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信心。在过去的一个学年,中国赴美学生增长近30%,在美中国留学生近12.8万人,时隔9年之后赶超印度,中国再次成为在美留学生总数排名第一的生源国。美国院校也加大了在华的招生力度,提供的优惠政策也要较以往更具吸引力,他们对中国学生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

有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学生的留学首选国榜单上,英国以17.24%的高比例紧随美国(美国以32.76%占绝对优势)之后,位列留学目的国选择榜单的亚军位置。虽然英国的签证政策不断调整,且年底本土学费上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使得今年的英国留学呈现跌宕起伏的态势,但是今年英镑兑人民币的汇率一直维持在1∶10.5左右,使留英成本大大降低,且英国凭借其位居世界前列的教育环境,仍吸引着大批中国学生赴英留学,相较于去年,今年留英人数增长将近20%。

选读多元专业摒弃盲从排名

2010年商科仍然是学生计划出国留学选读最多的专业,诸如金融与会计、市场营销、商业管理等。随着金融危机的余波逐渐消退,经济复苏过程中对商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开始逐渐增加,商科专业的热门程度有增无减。

不过,2010年以来,学生和家长已不再一味青睐商科、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等,他们更趋理性与务实,少了些盲从和跟风,而诸如会议策展、动漫设计、大众传媒、艺术等专业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冷门专业拥有比热门专业更高的申请成功率,就业也更为容易。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平添了诸如体育管理、会展管理、国际传媒、物流、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受关注程度。

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学生选择学校时考虑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排名”,其次是“就业前景”,分别占35.89%和30.73%的比重,而以前盲目尊崇的“学校排名”所占比例并不具特别优势。在专业选择上,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酒店管理,健康科学、保险精算学、心理学、传媒、教育、工程管理、环境卫生、旅游管理、城市工程等新兴专业开始受到学生欢迎,一些设计类专业如多媒体、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等崭露头角。

低龄弃考出国留学或走曲线

2010年低龄学生出国留学人数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峰,赴海外读高中的学生比往年增加了两到三成,高中毕业参加“洋高考”赴海外上大学的学生,比往年增加一成多。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中,放弃国内中高考转而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弃考留学蔚然成风。预计在2011年,高中生赴美读本科的学生人数将直追大学毕业后赴美读研究生的人数。

留学专家称,相较于初中生倾向于留学日韩等国,高中生更倾向于选择欧美发达国家留学。以美国为例,2010年美国的260多所寄宿高中排名前100的学校几乎全部接受中国学生的申请,很多学校甚至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目前赴美读寄宿高中,托福分要求在100分以上,可见在2011年,赴美读高中将呈现激烈竞争的状态。

虽然美国等国的低龄留学日趋竞争激烈,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却对小留学生们敞开大门。澳大利亚的高中学校收费依旧低廉,尤其是公立高中,几乎与中国的私立高中、国际高中收费相差无几,加之人性化的高考制度、友善的生活环境,澳洲将吸引更多的高中生赴澳留学。而新西兰的新移民法规规定,低至5岁的学龄儿童每年将可凭旅游签证前赴新西兰学习多达3个月。此外,德国也有计划扩大公立大学招收中国优秀高中生的规模。

留学专家表示,预计未来在低龄留学生的整个留学规划中,学生不会只选一个留学目的国,而是选择多个国家。例如,学生选择在加拿大读高中,去美国读大学;或者在新加坡读中学,然后赴英国深造,留学路线将日益“曲线化”,这是缓解日益激烈的留学申请竞争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