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涛:“重返”这一主题回应了今天中国社会真正需要什么

时间:2017-11-21 | 片长:00:05:57 | 来源:艺术中国

视频>

艺术中国:张老师,你好。作为合川人,是什么样的契机使您策划了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张小涛:这个项目是借合川区人民政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契机。我们从去年的十月份就开始筹备这个艺术节。去年十月份,合川区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就回来跟区领导做沟通,后来这个事到做成花了一年多时间,包括和王春辰老师的沟通。实际上也是慢慢在摸索当中,这次有这么多人来参与,包括当地的老百姓,这也是出乎我们想象的,我们都以为新媒体是很高冷的,但它反而和当地的社会、工厂水乳交融。所以我觉得新媒体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个项目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惊喜。

 

重庆四棉

展区露台

重棉四厂原厂房

艺术中国:为什么选择重棉四厂这个老厂区来做主展场?

张小涛:本来区里面是安排在他们的一个艺术中心做,后来那个中心要改成政务大楼,所以就选了重棉四场。我当时特别喜欢,我觉得这个场地特别震撼,包豪斯风格,典型的社会主义厂房。并且重棉四厂有辉煌的历史,从民国到2000年,好像是2009年才停产。这个地方对当地的经济贡献很大,并且也是一个工业老区。所以它本身历史的厚度就让这个展览的空间特别有张力。我觉得是真正地回应了中国社会今天需要什么。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和社会的关系不是孤立的学院的或者美术馆体系的。这种在生长的项目,比如我们去支教,跟重棉四厂的领导、工人交往,他们帮我们布展,其实特别获益。

展览现场

艺术中国:这是您第一次策划在地性艺术节吗?

张小涛:应该是第一次,以前是在美术馆的项目,比如去国外,英国、韩国等。我策划的展览少,因为艺术家有时候跨行业和领域比较难。这个项目跟我参与过的在地性项目,比如隆里,还不一样。这次是我和春辰老师合作,全面的操盘。我觉得这个地方有能量,这里加上家属应该有几万人,完全是一个小城市。它和标准的双年展和美术馆体系完全不一样,我们筹备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度。比如厂房的垃圾清理,包括水电、公共卫生的改造等。但这个工厂特别有人的气息,刚才看见一个老奶奶拿着望远镜看他们的老照片,穿着以前服装的纱工来参观,这都很有时间的维度和人的温度,有空间的记忆,这个我认为是我以前没有的经验。

 

退休职工在观看艺术家作品

重棉四厂老照片

重棉四厂的退休职工在观看老照片

艺术中国:这次展览当中我看到有一个展区里全是重棉四厂老照片,在工厂墙上还保留着一些生产的标语,这个展示环节是如何设计的?

张小涛:我们当然还是希望不要粗暴地干预这个空间,不要去破坏它们。现在展览老照片这个地方是我们故意在整个展厅里留了天光的。我们把重棉四厂的照片借来,几乎就不怎么动它,把它们保留下来。用天光、玻璃板和桌子把它们压在里面,是让这些人有亲切感。我认为这个时候新媒体成了一个诱饵,照片成为了一个媒介,让所有人来看他们的记忆和历史。我觉得这是我们在学院里很难体会到的,借他们的力量,把他们的照片呈现给他们看。我们只是做了一个组织和搬运的工作,其实没有花多少精力。比如我们做了重棉四厂的一个公号,大概有七千多个转载率。其实民间是特别需要这种艺术、工业和社会的通道。

 

棉纺厂的老职工身穿过去的工作服与嘉宾合影留念

热情的原棉厂职工

老职工参观艺术节

艺术中国:这次艺术节您邀请了几位艺术家来进行在地性创作,针对在地性创作这个环节,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张小涛:我们邀请了吴啸海、刘春尧、彭艳、何工、赵弥等艺术家进行在地性创作,也是希望他们把合川当地的历史景观结合起来,这也是避免当代艺术的概念化。这个移植的现场,我们希望它是生长的,不是孤立的。公共艺术单元在钓鱼城和卢作孚故居包括规划展览馆,这几个项目总的来说还比较满意。这几个艺术家的作品要么是和钓鱼城古战场的对话,要么是和老城墙对话,要么和名人故居的对话,但他们都主动地把当地的人文景观转换出来。我们在画册的编辑当中加了很多文章。文章使文献很丰厚。它其实不是一个孤立的新媒体科技问题,这是人的温度。所以我们做新媒体就是把人和历史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是真正的变化。他们看这个厂,看艺术,变成了他们看记忆。所以艺术有时候不是设计出来的,完全是不期而遇。 

艺术中国:几位艺术家做了多长时间的在地性考察和创作?

张小涛:考察是在十月初来过一次,包括国外的艺术家后来也有放弃的。报方案到完成有两个月左右,9月初报的方案,10月初来考察,11月做出来,还是一直在沟通当中。

 

宫文博在钓鱼城的作品《建合见》

卢作孚现场喷涂,1300x1700cm,喷漆

周煜嵋《甲乙丙丁》

周雯静《生产符合》

艺术中国:这次艺术节的在地性作品您能介绍几件吗?

张小涛:中央美院的吴啸海做了《寻找卢作孚》,他在合川城里到处贴卢作孚的肖像,所以他们进行了这个对话的创作,还是挺有意思的。还有一个是周煜嵋《甲乙丙丁》,作品将重棉四厂储物间里的东西陈列出来,用玻璃柜展示,加上灯光,特别感动。他们留下的物件包括笔记本、大头贴、针线、解聘书都有,这些就是这个厂的厚度,人的记忆就是伟大的作品。 

艺术中国:这个展区前后两个大的空间里的作品摆放有没有什么特意的安排?

张小涛:前面的这个厅作品要“重”一些,因为这个厅进来是一个开幕的现场。后面的厅空旷一些。放些“轻”的作品,但总的来说,新媒体需要黑空间,所以我们在里面做了些调整。这个厂是包豪斯的建筑,锯齿房特别好看,放到北京,这个空间都是顶级的。这个厂太有力量了,放什么在里面都很好看,所以我们也很谨慎,放什么作品都不能敷衍,要很有力度。

 

Arnd Christian Müller(德国)《钣金工》

Arnd Christian Müller(德国)《钣金工》

艺术中国:我注意到这次有很多国外的策展人和艺术家,这方面的情况能简单介绍下吗?

张小涛:初评每个单元里都有三个评委,中评有三个国际评委,包括这次9个获奖,有3个国际获奖。其实是一半一半,中国高校我们有1个保护单元,中国3个人获奖。其他是6个人获奖,3个中国人,3个外国人,比较持平。你做得专业,人家会体会到你的系统性,所以我觉得这个工作还是蛮重要的。 

艺术中国:我参加过一些在地性艺术节,像合川这样设立这么多奖项还是第一次看到,当初您是怎么考虑的?

张小涛:设立奖项能吸引年轻人,我希望要有精神的加持力。所以梁老师获奖,终身成就奖,我觉得还是不一样。我们还是希望这个能够影响观众,在国际上有学术的话语权。我们论坛为什么两天那么紧密,那么多活动,还是希望把这个提高,作为一个放大器,不是简单的开幕式完了就完,这不是我们期望的。这也是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冯晓峰《重复的周期》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何工《地平线》

展览现场的现代舞表演

周褐褐《狂热者2017第二代》

张小涛博士的乡村儿童支教项目

艺术中国:您这次的作品是儿童的支教项目,这方面能介绍下吗?

张小涛:2015年、2017年我带我的研究生去支教,我还带了我儿子去参加支教班,我认为特别有意义。我去当了一个书法老师,教他们书法,教他们武术,教他们画素描,画色彩,这种教育很温暖。 

艺术中国:听说陶行知先生曾经也在这里做过支教,您做支教也是因为文化的传承吗?

张小涛:卢作孚也是重要的乡村建设者,卢作孚、陶行知加上晏阳初他们三位是中国最重要的乡村建设者。陶行知在这里支过教 ,他办了陶行知小学,艾青在这里当老师,很多那个时期重要的人都在这里支过教。所以我觉得还是文脉的相传。我念的中学就是卢作孚建的。我觉得文化是一种基因,一有这个火种,它就会燃烧起来的。 

艺术中国:咱们这次艺术节应该是到12月初结束,之后我们这个展区是怎么样的安排,明年还有没有相应的艺术节?

张小涛:明年应该会做。区政府每年都有旅游节。我们对老百姓的参与还是很重视,我们也希望把这个做得跟当地有一种生长关系,也可能他们会把这个作为一个展览中心延续下来。其实这是对空间的一种重新塑造,我们期待他们能够令作他用,甚至想把它规划成艺术区。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