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道求变:"画坛思想者"卢沉艺术研究展在京举行

时间:2017-03-24 | 片长:寻道求变:"画坛思想者"卢沉艺术研究展在京举行 | 来源:艺术中国

视频>新闻>

 

3月23日,一场不期而遇的小雨,给北京了带来意外的料峭春寒,空气湿润而阴冷,大街上的人们裹紧衣领,缩起脖子,撑着雨伞,为了生计而奔忙着。这像极了卢沉作于1990年的人物画《清明》的场景,巧合的是这张作品正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今天,“寻道求变——卢沉艺术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同时北京画院再编的《卢沉论水墨画》也首次呈现。

“中国画要在现代基础上发展”,是卢沉在为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提出的鲜明主张。卢沉为人温和恭良,但在艺术追求上却颇有自己的见地。他1935年生于苏州,因懂五行之人说他“水”多而“火”少,因此曾用名卢炳炎,但他偏不信邪,反其道而行之,为自己取名为带“水”的“卢沉”,其性格从此事可见一斑。1953年,他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5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这次展览中,共展出卢沉作品70余件,多幅作品是首次展出。卢沉的代表作也悉数亮相,如1964年的《机车大夫》、1978年的《月光如水照缁衣》、1985年的《太白捉月图》、1990年的《清明》等。每一张作品都代表了卢沉的一个创作阶段,而每一个阶段,卢沉都把形式在可能的范围内探索到极致。正如他在《卢沉论水墨画》中所说:“一般人看国画先看造型,后看笔墨,最打动人的是由形状的东西。所以历史上凡在造型上有突破的人,就显得非常突出。”

《机车大夫》创作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年代,但画面中对巨大的火车车轮及传动装置的描绘还是鲜明地体现出几何构成的意味,成为新中国初期描绘工业题材一张突出的代表画作。1960年,中央美术学院15名教师联合创作长卷《当代英雄》,素描稿由孙滋溪起稿,而白描则由卢沉主笔,由此可见卢沉当时的造型功力。

卢沉为了教育学生,也研究他原本并不擅长的西方现代绘画,阅读了大量的书籍,1980年代后期的作品明显地具有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特点,他还为学生们开了一门课《水墨构成》,这在中国画教学历史上确实是前无古人的,而展览中的《清明》是卢沉现代构成水墨人物画的顶峰。画面打破了惯常的空间关系,人物被抽象为一个个简洁的符号,动作形态却依然鲜活,画面仅有黑白两色,却给予人巨大的想象空间,画面明显具有西方现代绘画意识,却仍具有浓浓的水墨韵味,真是中国现代水墨探索上的巅峰之作。

1990年代之后,卢沉很多小品创作更具实验意识,往往超越具体形象,而臻化境。他在画作上题字说“能如小儿涂鸦,那是化境,吞吐古今,无论东西,得天趣者胜,要在不使有一笔吴生习气,师非师,法无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这次展览不仅展出了非常多的生活小品和现代水墨构成的作品,还展出了卢沉的书法作品,卢沉非常重视线条的质量,他一再强调,“以线造型是我们的传统,我们要坚持以线造型。”他喜草书,也常以草书作画。不止一位学生回忆到去卢先生家看到的场景为“案头上、画板上都是书法作品”,足见卢沉先生对书法用功之深。在他最后的岁月,一直在病房陪伴他的就是《淳化阁帖》。

卢沉自作侧面像,上题:“寿有限,艺无涯。朝朝暮暮,东涂西抹,面壁弄墨,数十年未成正果,何处丹砂,白发依稀始涂鸦。”

有弟子和美术史学者将卢沉与周思聪对比,认为周思聪有灵气,比较感性,想到什么马上就可以动手画出来,而卢沉更理性,是一位思想者,因此在他的晚年,他还有很多想法,但尚未实现,就离开了人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然而,正是这未完成的遗憾,才为后来人以启迪,等待着更多的后来人继续走下去…… (图文/许柏成)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