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视频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韦嘉印象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7-09-29 11:48:40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关键词:

敏感、梦幻、伤痛、坚定、博学

采访感言:

       艺术家的痛苦往往并非来自外界,而是自己的内心。不过这也是他们创作的源泉,而成功的艺术家又有自己足够的坚强支撑自己的生命和创作

采访印象:

       长期以来,我都觉得作者和作品都有着天然的联系,俗话说画如其人,但在采访接触韦嘉中有着一些困惑,我的外在形象、言谈举止和他的画似乎没有特定的联系。

       韦嘉是位少年成名的画家,曾经是全国版画三年金奖得主,近年来他的架上绘画更是当代艺术展览和拍卖会的热烈追捧。由于形象帅气,被称之为艺术界里“小贝克汉姆”

可以说围绕在他身上有着很多光环。

       当我在网络上搜索他的画和他的资料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浓重的自我感伤的情绪,看他网络上的照片却似乎是个颇堂正的青年男子形象。 看不到和画面中的情绪有何关联。这让我联想同是四川的著名画家何多苓,一个如此温婉的名字,画作也是那样多情和细腻,不过本人却是一位威风魁梧的男子汉。

       采访地点是在北京当代艺术馆的书店里,这里环境清新雅致,里面都是各种艺术书刊,阅读休息环境非常舒适。当真实的韦嘉出现在书店前,我还是感觉到和之前照片上的很大差异,他身材瘦削,上身是一见粉红色时尚的圆领衫,下身是一条牛仔裤,穿着轻松随意,就象一个街头一个普通的时尚青年,唯一有点不同的是,蓄了一撇浓浓的胡子,又显示了某种异样的成熟,不过和圈内很多人怪异的打扮,并不算另类。

       采访进行的异常顺利,面对各种问题,他象事先准备过的一样,都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旁证博引。说话中气十足,目光也是坚定自信。他对艺术理论概念很熟悉,同时也非常坦诚,甚至评论自己的架上作品的技法很多是自己琢磨,并非所谓专业。

       采访间隙,他问我是否抽烟,我不会抽烟,他自己就拿烟到外面,透过窗子,我看他蹲在地上,一手抽烟,一手拿手机,这个动作持续了很久...

一个小时的采访很快结束了,本来还想继续深入聊一些对艺术的问题,但由于他晚上就要去意大利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所以只好约他回来后再谈。

       20天后,在一家三星宾馆狭小的房间里,我又见到了韦嘉,这时他已经回到了北京,颇显困乏。人也消瘦了一圈,不过他还是很兴奋的向我谈起来了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现代展、卡塞尔文献展的见闻。后来我又问到了他作品中伤痛情绪表达的由来,他揭示自己从小到大,浑身的受的伤不计其数,甚至走在工地上别人没事,自己的脚却被划伤缝了很多针,他还给我看了手腕上的伤痕,着实让我惊讶。不过他话锋一转,说比起自己身体上的伤痛,内心中的伤痛才更大,别人认为他已经很值得羡慕的生活和事业并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作为成名画家,他早已摆脱了物质贫乏的困扰,但他依旧痛苦。他流露出对很多美好事物深深的不满足,他说到了责任,表现出这一代人对责任的无奈和无法回避的烦恼。他承认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对未来充满着不可期待的恐惧。也许这种内心的悲伤痛苦才是他用绘画语言来化解的主要动力。

       在和韦嘉短暂的接触中,我仍然感觉到韦嘉身上很多似乎颇矛盾的地方,他作品中童真般的梦幻、伤害、忧伤和他本人的坚定、坦诚;他是个体制内的艺术家,有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和工作,一般体制内的艺术家都会抱怨体制带给他们的烦恼和不自由,但他没有,他和周围的人和事似乎相处的很好,但是他依然不够快乐,依然沉迷在自己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画笔在追寻着自己的创作的梦境。

       一个才华横逸的韦嘉、梦幻的韦嘉、伤痛的韦嘉、敏感的韦嘉、时尚随和的韦嘉、谜一样的韦嘉,也许我永远无法真正参悟到一个真实的韦嘉。作为少年成名的画家他的艺术之路是很顺利的,但谁又知道这一切背后的韦嘉内心的真实心境呢。但无论如何,我仍然深深的祝福年轻的韦嘉在艺术和生活中淡定从容的一路走好。

画作印象:

       最初看他的画作是在网上,似乎很纯真简单的画面,不过在A+A画展中看到的原作又有另一种感觉,他作品的色调很灰也很统一,基本没有对比很强烈的色彩,由于是丙稀作品,并没有油画特有的笔触,画面很薄,我尤其注意到作品的细节,无论是一点血痕、或一把小刀子其实都是用心用力所为,简约着透着深厚的功力,他的作品就如上好的清茶,初觉平淡,但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有深意。作品的形式的简约和内在的情绪张力形成了很强的对比。他的作品有某种不可明状的神秘感,是一个独特的奇异的“韦嘉世界”。

       应该说,韦嘉现在的技法和创作思想已经很成熟了,今后他要超越现在的成就也许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