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视觉/ 绘画/ 深度报道 打 印 文 章



关于俄罗斯的绘画记忆


    即使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观者,俄罗斯美术作品浓郁的民族特色也会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俄罗斯风景的辽远、大气;俄罗斯人民的热烈、奔放;俄罗斯历史的凝重、浑厚……语言虽然难以表达,特有的民族气息已扑面而来。那么,深深影响着中国美术发展的俄罗斯美术对中国艺术家们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起了怎样的思考,他们又有着什么样的情结,让我们来听听艺术工作者们的记忆———我们深受俄罗斯教学的影响

    受访人:武大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不要画你看到的东西,而要画你理解了的东西。

    “1997年9月间,鲁迅美术学院特邀列宾美术学院三位专家前来讲学,素描教授贝斯特洛夫主持了为期一个月的素描教学及油画制作研究班,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学习,感受很深。”

    贝斯特洛夫教授常讲:“不要画你看到的东西,而要画你理解了的东西。”他强调画画时要有激情,有感受。在教学过程中,他始终反对两种极端:既反对不顾客观对象的“变形”,也反对自然主义的照抄对象。在我画一幅男人体时,模特的腿部做一迈步动势,从我与模特处的角度看去,因视点高的原因,造成腿的前后位置透视太大,使画面出现两腿长短悬殊的问题,贝斯特洛夫教授给我示范,让我蹲下来视点降到模特膝部以下观察,这样反映在画面上的关系就比较合适,并在我的作业上做了图示。

    他对大家说:当你拿起笔时,应想一想为什么画,把标杆定得高一些,应努力达到最高的完美,向艺术大师学习,这样就会找到前进的方向。

    贝斯特洛夫教授还谈到:在中国学素描甚至不比意大利差,问题不是住在哪儿,主要是怎样去理解世界级的艺术。艺术不应有新与旧之分,只有好与坏之分。所以,好的真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这次学习给我留下了很多的回味和思考,也让我对俄罗斯美术教学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受访人:史秉有,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俄罗斯画家的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很少有凭空臆造的东西。

    “1957年,我考入大学,当时使用的美术教材都是前苏联编的,比如索洛维叶夫、斯米尔诺夫、阿列克塞耶娃编的《素描教学》。我们的很多老师也都是留苏回来的,采用的是苏派的教学法。”

    俄罗斯艺术家的作品造型严谨、功底扎实,中国当时主要采用了契斯恰克夫的教学体系。在作品的风格和创作手法上两国是一脉相通的。俄罗斯画家的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很少有凭空臆造的东西,也没有人画残花败柳,都是积极的写实的东西。那时,有很多俄罗斯艺术家来我国举办绘画展览,有这种机会的时候,我都尽量去观看学习。有一年暑假期间看到一幅俄罗斯画家画的《母亲》像,觉得表现技巧很好,也想模仿它画一幅类似的作品,但当时母亲不在身边,我就对着镜子画了一幅自画像,直到现在还保存着。

    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究再现,而讲究表现,而苏式的教学体系使中国画受到了一定影响,很多中国画家开始在国画创作中引入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的原理和表现手法。在我的一些试验性的作品如《芽儿》中,也有光影的表现。现在我们的学生们在考美术院校时,考素描还是主要考光影素描,而不是结构素描,评价标准还是苏派的。

   俄罗斯油画夸张热烈、大气旷远

    受访人:韩植墨,原山西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他们的作品意境往往很开阔,画面经常出现像广袤的大森林、宽阔的伏尔加河等等,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作为上世纪40年代生人,我在大学时期受到的美术教育基本上属于前苏联美术教育体系。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街上流行的是前苏联花布和布拉吉,北京的展览馆叫中苏友好纪念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与前苏联进行合作。”

    前苏联美术教育家马克西莫夫到中央美院办油画训练班,我们国家也派遣留学生到前苏联学习绘画。当时的创作方法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比如《信》、《长江的早晨》等等。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前苏联的绘画教育体系对中国的美术教学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客观上,帮助了中国油画的发展,使中国的油画有了质的飞跃。

    我比较欣赏前苏联画家谢洛夫、列宾、列维坦、布留洛夫等人的作品,我的油画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俄罗斯绘画作品容易给人一种亲切感,人们容易接受,能看得懂。他们的作品意境往往很开阔,画面经常出现像广袤的大森林、宽阔的伏尔加河等等,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受访人:李国维,原山西人民出版集团副总编辑编审

    由于爱好美术,我经常搜集一些画报杂志上的俄罗斯美术作品。

   “俄罗斯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也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浪漫的民族。前几年我去国外参加书展,在法国街头,看见俄罗斯姑娘拉着手风琴,唱起动听的俄罗斯民歌,顿时感到十分亲切。这可能源于青年时期喜欢俄罗斯绘画的一些经历。”

    回想起中学时代,我们学习俄语,还和俄罗斯学生互相写信交流。由于爱好美术,我经常搜集一些画报杂志上的俄罗斯美术作品。比如列维坦的风景画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金色的秋天》,画面像一首诗一样,非常动人。他的作品色调与西方的油画作品有所不同,夸张热烈,生活气息浓重。还有希施金的《松林的早晨》,清晨松林的雾霭中有四只小黑熊,晨光透过松林树枝的缝隙射下来,空气清新,予人清爽美好的感觉。还有巡回画派的代表人物列宾创作的历史题材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克拉姆斯科依的《无名女郎》等作品,非常富有个性和感染力。

    前苏联绘画作品的题材对中国的艺术创作也有影响。有幅画题目为《又是两分》,画面中,一个金色头发的小学生回到家里,因为考试成绩是两分,不敢抬头看母亲责备的眼神,一只小花狗趴在他的身上,他的姐姐抬起头以一种诧异的神情注视着他,作品很有生活气息。当时在中国也很容易找到这类反映学生教育题材的作品。前苏联美术有不少反映伟人如列宁的作品,中国当时绘画作品中这类题材也很多。

   是经典也是桎梏

    受访人:刘淳,美术评论家、《黄河》杂志副主编

    “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有必要对中国引进前苏联美术创作和教育模式进行深刻反思,但是,我们还应该举起手———向伟大的俄罗斯和苏联艺术致敬,向那些早已长眠于地下的艺术家。”

    前苏联美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巡回展览画派”(简称“巡回画派”)时期形成的批判现实主义绘画思潮。可以这样说,它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美术家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甚至,在官方艺术领域中,这种影响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批判现实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俄罗斯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篇著名的学术论文《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一文中,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批判现实主义这样一个概念———要求艺术作品要以人民性和民族性为主要创作原则。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和车公的美学思想引导下开始发生转变,俄罗斯美术创作在题材上不再由古代神话和圣经为主题,而是以民族历史中重要事件作为描绘的中心,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作用,表达了艺术家对人民大众历史命运的强烈关切。另外,坚持批判现实主义的“巡回画派”主张“美就是生活”,这也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基本原则和核心。也就是说艺术家的任务不在于追求那些不存在的美,也不在于去美化现实生活,而在于真实地再现生活。这是“巡回画派”的创作纲领。从美术史的角度说,批判现实主义将俄罗斯绘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历史时期。出现了像列宾、苏里科夫、谢洛夫等大师级画家,也产生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的批判现实主义自然成为中国画家的榜样。中国于1952年向苏联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在莫斯科列宾美术学院进行系统学习和深造。1955年春天,文化部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并邀请苏联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马克西莫夫举办为期两年的油画训练班(简称“马训班”),经过严格的挑选,来自全国各地的22名学员走进“马训班”。经过两年系统而严格的训练之后返回各地,开始在国内各艺术院校中传播由马克西莫夫传授的“契斯恰克夫教学体系”,从此,前苏联模式成为中国美术创作和教育的惟一选择,也由1949年前的多样形态进入单一格局。今天看来,无论在教育还是创作上,都为艺术家带来极大的束缚,甚至是一个桎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4-5 12:37:26 | 文章来源: 中国美术家

打 印 文 章  收 藏  顶 端
加入我们的邮件列表

   
您的留言
您的称呼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