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联想
白色与电影的结合,可以作无数种联想,除了我们熟悉的白描写实主义风格,白的意境,可以渗透到电影最小单位的元素之中。是一种特定象征,还是一种色彩符号?或是一种情感属性、一种叙事风格?甚至一种拍摄手法?答曰:皆可。
白描写实主义,是每个时代都具有的艺术风格,因为真实,这会让观众感到亲切。可是导演们最高明的手段就是,用这样一种简单的白描手法(包括叙事和拍摄手法),去表现一个更为艰难晦涩的主题。不需要过多地修饰情节,也不需要刻意的设计叙事,却能够以一种穿透性的力量表达主旨。呈现出的内容往往比看到现实更能打动人,有时令人不愿承认,甚至残酷到无法接受。法国写实主义大师让·雷诺阿曾这样形容他的诗意电影《托尼》(Toni),“自以为拍的是取自现实生活的悲惨遭遇,实际上却是在几乎不由自主地描述一则令人心碎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情故事。”这种浪漫情怀所营造出来的气氛和由此产生的人物在最后终被现实所摧毁,展现出白描式的写实。在他的影片中,演员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导演用真实自然的表现方式来诠释人物细腻而又带有着法兰西式浪漫的情感悲剧,使得这部影片以诗一般的寓言形式反映出那个年代人们的排外情绪而又毫不感伤。这也是让·雷诺阿诗意现实主义的表现。
白描的艺术魅力就在于真实和改编的真实。真实,就足以打动观众,而略加技巧,就能够征服观众。所以这种风格就成为历代导演永不排斥的题材,具有相对恒久的生命力。但要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则非常不易,尤其在当今,电影技术手段极端发达,各种艺术思维的交融使得一部影片往往很难定义具体的归属,通常具有多重性格色彩。欧洲是电影最早的诞生处,当卢米·埃尔兄弟创造这一后来风靡全球的文化产物时,也许并没有预计到这会成为大洋彼岸的代名词。当今这个社会的欧洲电影一样摆脱不了文化习惯和艺术气氛,以及永久表达的写实和人文理念,它始终是一位智者,不断思考并保持沉静,冷眼面对着那一边的灯红酒绿,心如止水。
这又联想到一个问题,电影的色彩归属,或者说,一种色彩情调。我们还是说白。
白是天国的颜色,很纯净,容易让人向往。
但它也有种冒险的成分,隐藏着一种将人逼向虚无的力量。
就像人们都会害怕黑夜中耀眼的发光体,因为那闪烁不定的力量可能是祭奠的信号。从上世纪末至今,亚洲电影蔓延出的小资和另类情调,用白色来比喻最为贴切。
《情书》,是纯白电影的始作俑者。
死亡,天堂的来信,随风轻舞的白色窗帘,远山覆盖的雪,两个女孩的对早逝恋人的怀念,淡淡的忧伤在《追忆似水年华》白色的纸页间飘荡,初恋的情绪,在寒冷的雪中一次次飞舞,再凝结……
岩井俊二对白色的迷恋不可自拔,他的《烟花》、《四月物语》不约而同的泛着银白色的光泽,东方细腻忧伤的小资情调勾引着人们心底最初的执着,那些人,那些事如烟花般逝去,永不复初。
不知道日本社会近年来盛行的自杀情绪,是不是跟他们对白色的崇拜有关,还记得《玩偶》的最后一幕么?黑夜笼罩下,两个孤独的灵魂在茫茫白雪中前行,细如游丝的感情红线,不知道牵系的是希望,还是绝望……爱情就这么艰难么?不然怎会呈现那样茫然的白?导演的底牌,残酷的漂亮。
白色樱花的盛开就是最好的礼赞,越纯洁美丽的事物,就越容易凋零,日本视觉艺术一向善于用这种梦幻的色调掩盖社会的黑暗残酷,看看京都的艺妓那张惨白的面庞,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就像这个民族的文化,白的深厚,却不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