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设计

米兰设计周《品茶、品道、品设计》展策展人朱小杰访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4-10 09:13:38 | 文章来源: 艺讯中国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西方人眼里只会“制造”,没有“创造”,由于“山寨”的负面影响,中国原创设计一直得不到国际设计届的认可。而去年春季,得益于北京和米兰结成了“姊妹设计周”的关系,朱小杰老师首次带领了一大批活跃在一线的中国设计师首次在米兰设计周上呈现了《“坐下来”中国当代坐具设计展》,使得中国设计首次成为米兰设计周上令人瞩目的一大看点,也借此机会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原创力量”正在迅猛成长并成熟。

基于去年的成功,2013北京-米兰姊妹设计周互访活动还将起航米兰。4月9日-14日,朱小杰联合著名音乐人朱哲琴策划了两大展览将以《大中国的味道》为主题,在米兰设计周核心区托尔托纳地区展出有关中国味道的设计。朱哲琴将带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几台湾三地的11位著名设计师呈现《两岸三地当代民艺设计展》。而去年为米兰带去“80把坐椅”的朱小杰老师这次策划了《品茶、品道、品设计》展。围绕着中国的“茶文化”,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20多位设计师的80余件大作将悉数展出,囊括了陶瓷茶具、室内设计及家居装饰等。在展览即将开幕之际,ARTINFO艺讯中国特别电话采访了策展人朱小杰老师:

为什么想到以“茶文化”为主题作为本次米兰展览的切入点?

去年我们给米兰设计周带去了椅子让大家《坐下来》看看中国的设计,看看中国的生活。今年我们带什么呢?朱哲琴说讲讲中国吃的文化也蛮好,于是我想到了喝茶。龙井、乌龙、大红袍……先不表其色味是何等微妙,单看这些名字就已诗意翩翩。更有博大精深的陶瓷紫砂器皿待人寻味,能否坐下来喝杯茶,体验饮茶过程的中国当代设计。茶桌,茶具,茶叶各个细节无不映射中国古老的茶文化与当下生活的融合,与家具的融合,与手艺的融合。在与侯正光,杨明洁聊起这个念头,竟然不约而同,都想“坐下来喝杯茶”。平常朴实的生活充满朝气,描绘日常的设计因此生动。在这不平静的世界里,还是回到生活的原点,无论是好还是坏,让我们《坐下来》喝杯茶……

您已经第二次带“中国设计”到米兰了,在您看来,今年在米兰的展览会比去年的有什么进步和改善?

去年是坐下来看一看,今年是坐下来尝一尝,相同又不同。由于北京设计周与红星美凯龙的特别策划,增加了由著名音乐家朱哲琴发起的“世界看见”,与《坐下来喝杯茶》相得益彰,使得整个气氛变得完全不同,很期待!

此次参展的所有设计师都是专门为这次展览创作的作品么?设计师们如何以设计来体现中国的茶文化?

是的,有很多设计师专门为这次展览所做了设计的。至于体现,不用刻意的去做,只要设计师喜欢喝茶,喜欢这种喝茶的生活方式,其一定有方法来展示喝茶的文化,今年展览我们是以品牌为主,因为品牌都有各自的爱好。他们以不同形式的坐具来体现中国的茶文化。比如联邦、荣麟会走中国传统的方式,采用中国传统的造型。澳珀会采用自然主义的手法,再融入当下的生活方式与材料。

本次展览中,你个人最期待的精彩作品有哪些?

这次展览,家家精彩。比如海晨的《扶手圆筒椅》,用水墨青花配上弧形靠背,将传统的味道体现的淋漓尽致。即可作为抽象的雕塑,又将实用与艺术的特性更直观的表现出来,无不突显出“传统的现代生命”。石大宇用竹子做的家具,怀抱着文化传承的信念,以当代设计的精髓“可持续性”为改良原则,造就了史上第一张可堆叠的全竹制圈椅,进一步将华人文化智慧发扬光大。竹子代表着东方,古代文人说,“居不可无竹”,也是传统的象征。

去年您带领设计师参展米兰设计周在当地得到了怎样的反响?您曾经说过,西方世界常常把中国设计和“ 山寨”和“仿造”联系在一起,那么您带领设计师去米兰展览的主旨是否为了改变中国设计这种现象?

著名的意大利报纸--《意大利晚邮报》用了一个整版报导这次展览,标题就是《离中国有多近》。

开幕那天晚上,人山人海,对于一个被家具同行认为是一个拷贝大国,突然发现这么多的椅子作品,浓郁的东方色彩,实在让西方的观众吃一惊。

通过来自中国的东南西北,男女老少,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设计师,通过设计讲述自己的日常生活,讲述了我们的真实的生活状态,与审美的角度。希望通过对中国设计师的了解,让世界去了解真实的中国。

您怎么看待米兰的设计周?有什么是值得北京国际设计周借鉴的?

米兰设计周会更注重于对艺术的展示及对生活方式的体现,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北京设计周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您认为中国的设计师还缺少什么?

中国并不缺少好的设计,只是缺少沟通,缺少个行业间的沟通,特别是缺少将设计师的作品变为商品的市场操作,这是我们的缺陷。在西方一个好的设计迅速会被推上市场,而在中国就很难,这样做设计就会有很多风险,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设计不被市场认可,还要被拷贝,所以会让人觉得中国还是缺设计。

中国的设计师并不缺什么。只是整个民族丢失自己的文脉,没有根的感觉。一切的资源都在给国外的品牌所利用所左右,这是最可怕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