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设计空间已经向艺术与百姓生活融合一起的现实构思方向发展。”记者从首届中国设计大展上获悉。2月26日,由文化部和深圳市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设计大展在深圳落下帷幕。当天,主办方邀请知名建筑设计师李虎来到关山月美术馆举行本次大展的第七场也是最后一场设计分享会。在展览现场,李虎通过导览、答疑等方式,与观众互动交流,分享入选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中国空间设计的未来走向。
作为本次大展空间板块策展人,李虎全程参与了空间板块作品的征集工作。谈起空间板块的151件作品,李虎介绍,近年来,国人对建筑一般更关注外观,这与现在的社会价值观有关,而本次展览希望让设计回归到建筑的本质上来。所以本次空间展览的作品分类不同于以往景观、建筑、规划、室内等传统分法,而是以生活方式看待空间,通过功能对空间作品进行分类,如教育空间、艺术空间、公益空间、居住空间、私宅空间、社区空间、酒店空间等。从作品分类可以看到,这次设计展品的甄选侧重关注民生,观众能更直观地了解近年来中国百姓对于生活空间的不同需求。希望通过展览,呈现出在面对中国社会城市化转型的巨大变革中,设计师们的积极态度、审慎思考和应对策略,并在展出现场营造一个能够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生活状态的“中国空间”。
据了解,近年来,空间的单体改造和整体改造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原有项目和建筑体进行巧妙合理的功能改造已经成为业内一项重要课题。比如,展品“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新大楼”就是由原来的公交巴士停靠站改造而来。
“每个展览都是在讲一个故事,这个展览讲述的就是在空间设计上我们关注什么、关心什么。”记者了解到,本次空间设计展不是以知名度圈定参展作品,而是通过广泛的社会征集、各地设计事务所的走访、重要项目的实地考察,以及对2008年以来的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空间设计进行普查的方式来确定参展作品。因此,本次空间板块作品几乎看不到明星建筑,有些设计甚至非常微小,比如展品“胡慧珊纪念馆”是为纪念一个在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小女孩而设计的,而“胡同微居”则是一户普通人家的民居,因为合理的设计使其狭小的空间充分满足了三口之家的生活需求。这些作品无一不体现了策展人倡导的未来空间设计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