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多年的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民族与国际等理论纷争和艺术实践之后,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比较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文化困境与机遇。他们以当代的文化观点来审视民族文化传统,仍然孜孜探索着工笔传统人物绘画和宗教绘画语言来表现当代生活的可能性,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与思考,他们各自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感觉,并参照工笔的艺术语言打开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可以说,朱伟是第一位将工笔画手法引进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他在水墨、版画、雕塑等领域都有不俗的表现。尤其是在二十年前,当大量的中国新锐艺术家用油画来做“政治波普”和“讽刺现实主义”作品时,他便开始探索传统的工笔画来表现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的可能性,完成了有代表性的系列作品。他的作品反映了他作为六十年代出生于北京的军人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对政治激流中的人性的思考。他的作品已经与传统的工笔水墨画产生了巨大的差距,但在设色、勾勒、晕染等技术层面保持了基本的特征。他作品的传统语言与当代政治生活图景之间的反差使作品获得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今日美术馆2009年《中国当代水墨展-水色》展览画册前言。
朱伟作品 开春图册页
朱伟作品 报春图一号
您作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最早一批得到国际艺术界认可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中的一位。您的当代水墨作品中经常使用源自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以及当代人物来表现政治和社会的主题,一些古典的引用在暗喻您内心中什么样的艺术景观?
朱伟: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轮回的,现在有的过去都曾出现过,只不过换了些许样貌,本质是一样的。我们现在有时会觉得眼花缭乱,其实没一件是新鲜的。借古喻今能起到一个提醒和反思的作用。也没什么水墨不水墨当代不当代的,它只是人们对生活感悟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有一点就是,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一件好的作品必须准确反映时代,透过一件作品能看到当时社会思潮和现状,也能感觉得到那一段时间将会在历史中留下什么样的份量,更能感觉得到艺术家在创作时的脉搏和心跳。
对于近些年受到外来新文化与传统的交替、以及社会转型造成的文化真空,已经开始有艺术家意识到了“中国性”建构的本土价值,也在试图努力回到自身的语境中,回到文脉、回到传统重新发现对于艺术和历史的一种思考,而对于这种所谓“传统再生新艺术”的思潮您认为现在艺术界存在普遍的问题是什么?而真正应该追求的艺术本质又是什么?
朱伟:重视传统是件好事,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哪怕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想起传统也行。传统的价值,就是我上面说的,现在发生的事都能在过去找到,有的时候你会发现过去发生的事,比现在还丰富,还有血有肉,还有激情,甚至更为科学。
至于现在的“传统再生新艺术”“回归传统”,还有更具体的这个清远那个气质什么的。批评家理论家可以这么提,因为他们是站在理论的高度,或者说是策略上考虑,但艺术家绝对不能这么做,除非你手上的活儿和构思正好和他们合拍。艺术家要连续的作自己的事,听风是雨,见风使舵,跟风创作,不是艺术家该做的事。独立思考,不懈的探索,准确反映时代的演变,这是艺术家该追求的艺术本质。
在近30年在文化艺术界的作品中,无数作家、诗人、艺术家的作品表现着这个时代的压抑与焦躁、愤怒与无力等,一切表达背后试图是对自由精神的更高追求,作为艺术创作者您认为真正的富足,真正的精神自由应该是什么?
朱伟:这三十年大家的压抑、烦躁、愤懑、无力其实是分几个阶段的,这也是中国社会三十年来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带给老百姓的感觉和反映。艺术家当下的反映未必准确,因为这是一个进行时,正在进行时,谁会在行进当中不停地给大家做总结,下结论?何况区区的三十年,这在历史的长河当中能算得上什么?我当年刚到部队有一次新兵连野营拉练训练,大家都持枪荷弹,背包行李,绑腿,全副武装,深夜冒雨山路。上级命令要在拂晓前到达会师,大家全神贯注,鼻涕眼泪拼命往前走,一路上班长、排长、指导员不停地激励表扬大家,一班走得好,没掉队的,二班某某某带病坚持训练,不落人后,三班把平时训练所掌握的要领全用上了,回去给予连口头集体嘉奖一次。大家你追我赶,一宿累得要死要活,天蒙蒙亮,忽听一阵急促的哨音,连长宣布路走反了。真正的艺术创作是相对个体的,独立的,私密的,不是上山打狼,大家必须成群结队的,好互相有个照应,仗个胆什么的。不谋而合是最高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