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设计

中文字库字体设计人才凋零 期待良好市场环境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2-10 21:32:34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当前,中文字库产业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中文字体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尚不健全,字体设计公司少,设计从业人员不足……如何让中文字体设计与应用拥有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让汉字在信息化的今天以计算机字体形式更好地延续下去?日前,在由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中央美术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语境·中文字体设计与应用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数十位业内专家学者,就当前字体字库行业的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

字体设计人才凋零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书写字体,书写介质从龟甲、兽骨到青铜器,再到竹简、草纸,现在已进入计算机和网络时代。计算机字库为字体的创新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信息时代更需要字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广告设计等各行各业都在呼唤更多新字体的出现。

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总裁杨斌说,近期举办的第六届“方正奖”中文字体设计大赛,共收到来自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参赛作品3257份,参赛作品数量是历届大赛中最多的一次。尽管如此,字体行业仍面临着人才凋零的现实:信息时代,由于人们在中文字体产权保护方面的意识尚不强烈、国家在中文字体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尚不健全,致使字体设计企业逐渐减少,学设计的人虽多,但愿意做字体设计的人很少;由于字体行业待遇低,之前做字体设计的优秀人才也随着行业的低迷纷纷转行……目前我国字体设计公司不足5家,全国字体设计从业人员不超过500人。

应用市场不容乐观

据介绍,20世纪60年代,根据汉字形体演变规律和社会应用需要,我国对汉字字形进行了整理,为汉字的规范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字形的规范化与字体品种的多样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要保证汉字字形符合相关规范,又要给汉字字体的创新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汉字字体创新,不仅仅是字体形式的创新,更是其现实应用表现形式的创新。落地应用,看似是将文化商业化,实则推动了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一些业界专家表示,字体需要市场,而市场表现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字体设计的进程。

当前,我国国内字体应用市场并不乐观。据统计,韩国字库行业年收入3000万美元;日本森泽公司字库年收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美国字库企业蒙纳公司已在纳斯达克上市,年收入超过1亿美元;而在我国,字库厂商因为盗版还在为生存挣扎。残酷的数据不止于此,除了盗版猖獗、社会关注度低,再加上使用者的认知偏差,造成国内中文字体设计艰难前行。“保持汉字字体创新,重视字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运作问题,更是牵动着文化发展的社会化问题。而解决这种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尚需要整条产业链上的每一环以及行业决策者的共同努力。”几位业界专家表示。

与国外相比存在差距

业界专家学者认为,在字体设计发展上,中国与日韩、欧美等国家相比尚有不少差距。例如,日本有20余家颇具规模的字体设计公司,而我国现在包括方正在内只有四五家,在设计和生产能力上存在明显差距。目前,我国共设计出400余种印刷字体,而日本则有近3000种。

如何让字体设计行业走出发展困局,成为摆在业界人士及相关部门面前的一个课题。有专家表示,虽然很难,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相信中文字体的设计和使用环境会越来越好。

“虽然现在有点艰难,但我们相信,中文字体设计的明天会非常美好,我们有坚定的信心。”杨斌说。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