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著名装帧设计艺术家吕敬人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对近来装帧界广泛存在的过度设计问题提出了坦率的批评:“当今设计中存在的过度设计、过度包装的弊端,内容与形式、主角与配角本末倒置的现象,即所谓超越文本主题不着边际的修饰,牵强附会的花哨设计,越俎代庖或外强内虚的外在浮夸装帧,尤其是为达到经济诉求,无限添加莫须有成本的名不副实的画册、邮册,确实有损书卷文化的传播,千万不可提倡。”
吕先生的话,振聋发聩,值得业内人士深思。虽然,他所谈到这类现象,并非今天书籍设计界的主流,事实上,随着书籍市场体制的导入,许多出版社已不再为了获奖而去做大而全的花架子,越来越多有品位的出版人更重视书籍本身的价值,而非靠漂亮的一张皮来取悦读者,或一副唬人的包装来虚张声势。但也不容否认,虽然各方面一再呼吁劝止书籍过度包装,过度设计的问题并没有偃旗息鼓,反而呈现愈演愈烈的势头。装帧涉及的内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页和插图是其中三大主体设计要素。应当承认,一些图书封面设计得过于华丽,失于朴素。中国人传统对书籍的审美是朴素、淡雅,我们要的是拙,得到的是艳。再说开本,似乎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异型开本的也越来越多。开本的增大,便利之处是适于文字间配图,方便作成“图文书”,但其带来的最直接问题是书本体积、重量显著增加,读者由于阅读时间变长而容易疲劳,并且不易翻阅、整理和收存。还有许多书刊,任意加大字号和行距,文字不够空白凑,或者滥加插图,甚至采用文图背离,侵权用图等不负责的做法,大量生产“注水书”欺骗读者。
图书装帧存在的过分追求豪华的倾向,其结果既加重了读者负担,又浪费了社会资源,引发人们的诸多不满,其成因固然复杂,但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显然是:一些出版社在从事出版活动中“利”字当头,放弃了职业道德对出版者的自律要求。在这些出版人的眼中,图书装帧不再是作为艺术而存在,仅仅成了一种促销的手段,“三分货,七分装”嘛,由于过度强调书的封面的功能,以为一本好书只要有文本加一张漂亮的脸蛋儿就可以吸引读者,从而忽略在文本和形式的统一。文本信息架构观念老化、无创意的编辑思路,缺乏具有欣赏价值的精美插图编辑欲望。科技类书籍没有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图像和数据的视觉化解读;人文类书籍从形式到排式大量抄袭复制,不鼓励原创,不愿投入力量组织专家创作,甚至为了省力省成本从网络中下载低质量图像照用不误;儿童类读物不研究符合儿童心理的具有生动表情的表现形式;艺术类读物更缺乏富有个性和新阅读形态的尝试……这种商业化浮躁造成急功近利的行业畸形状态,不仅阻滞干扰了书籍装帧艺术的健康发展,也损害了出版行业的公众形象,许多负责任的出版人也受此牵累,背上“不诚信”的骂名。
过度设计问题本质上属于出版诚信建设的范畴,解决这个问题须从职业道德,转变观念,制度建设等方面共同着手,综合施治才能收到理想的成效。在宏观上,当前除了要加强对出版者进行法律道德教育外,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诚信体系建设考核奖惩制度,通过公开的、适度量化的形式,对出版发行单位诚信建设进行考评,辅之以刚性的失信惩戒机制,从而提高违规者的失信成本,从根本上制约出版者过度装帧的冲动。在微观上,则应该提升各出版社美术编辑在出版活动中的话语权:首先,必须明确美编是图书装帧的第一责任人,美编除了要提高美学素养外,还要懂书,懂市场,懂成本。拒绝跟风,勇于做不随大流的、冷静的反潮流人。责任编辑,营销人员要加强与美编的沟通,凝聚共识,突出自我特色参与市场竞争。其次,对图书装帧,应实行民主决策,对待美学学术问题,不能实行一票否决权,要充分尊重美编的话语权。最后,建立图书装帧成本的论证机制。逐步推行图书装帧预决算审核程序,制定装帧节约的奖励政策,并把重视图书装帧的节约列入业绩的考核指标。
“有些书很厚,但时间一长,会发现很薄;有些书很薄,但经岁月风霜,会感觉很厚。”著名书评人雪堂的这番话说出了很多读书人对今天图书装帧潮流的真实看法。希望更多的出版人和设计师能够把这段话看成是一种鼓励和期许,在未来的出版活动中,作出无愧于时代,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真正的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