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设计·新媒体

谷文达创新必然带来争议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2-03 09:46:04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美术周刊 记者:高素娜

“我的艺术离不开城市”

谷文达称自己是一个两栖动物,在上海生活24年,纽约生活23年,长期往返于中美之间,“基本像天平的两端”。

谷文达的父母是从绍兴到上海的移民。出生于上海的谷文达24岁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院)国画系,毕业后在那里任教7年。“八五美术新潮”运动中,谷文达以充满破坏力的肢解文字和具有改造精神的实验水墨画迅速蹿红,并成为当时的领军人物。1986年,谷文达的实验性作品在西安展出。该展以观摩展的方式对外开放,但面对主流美术界的巨大非议,最后被迫关闭。1987年,谷文达远赴美国,开始了另一段野心勃勃的艺术之旅。

谷文达不抽烟、不喝酒,在美国不看电影、不看电视、不去美术馆、不去画廊,用他的话说,他了解美术的唯一渠道是“道听途说”。“不去美术馆已经有十几年了,我做艺术30年,那些太熟悉的东西对我来说已经没兴趣了。”他创作的灵感和信息几乎都来自网络,“两小时不在电脑旁就像少了一些东西”。

谷文达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纽约,一半时间在世界各地。“我的家庭结构和别人不同,太太是设计师,俩人工作时都在家中。所以我离开纽约就变成单身汉,回到家就时刻和太太在一起,反而比国内的双职工家庭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谈及中美生活的不同,谷文达最强烈的感受是,周围的环境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中国人”,因而不自觉地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出国后见到了更多的文化和人群,思维更加开阔,也拥有了更多的国际经验。我在国内接受的是社会主义理想教育,与市场经济没有任何关系,当时国内没有一家画廊,没有银行账户,一下子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给了我很大的心灵冲击,这些经历也是构成我创作的要素之一。因为多了一个参照系,我看中国时可能会更加清楚,我看美国时也比一般美国人更清楚。”

谷文达很满意现在的都市生活,他认为自然山川虽会带来一些灵感,但标志性的文化离不开大城市,像他这样的艺术家,离开大城市实际上就意味着失去生命。“你可以去体验不同地域的生活,但整个艺术运作、展览机制、市场流通等都是在大城市进行的,而不是在大自然、农村。”

在谷文达看来,当代艺术的前景取决于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教育,包括偏远地区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城市化,没有城市化就没有当代艺术的根基。让十几亿人立刻理解当代艺术是不现实的,但如果没有大部分人的理解,当代艺术就不会扎实、成熟。观众的口味决定了艺术的层面,因为艺术要生存就必须面向大众,大众不接受,艺术创作就无法持续。”

   上一页   1   2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9《学术前沿讲座》举办
·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携手惠普工作站举办全国高校巡展
· 《桥》荣获建国60周年青年动漫大赛人气奖
· 辛亥纪念碑设计方案
· 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