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艺术 主流声音 您的位置: 首页>设计·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天启——金平摄影作品展”798映画廊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5-19 11:25:47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家住四川的金平先生在地震后不久带着他的相机进入了灾区,与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那些排山倒海般的抢险救灾照片不同,他把相机对准了那些已成残骸的辉煌过去。在他的画面中,既看不到舍身救人的壮观画面,也听不到震耳欲聋的赈灾号音,唯有的就是那些昔日辉煌成为废墟后的沉默无言,人类文明遭遇毁灭后的寂静无奈。

在摄影分类中有一类称为“景观摄影”或“风光摄影”(Landscape Photography)。美国摄影家纳森·莱昂斯(Natan Lyons)在他1962年为《摄影百科全书第11卷》撰写的《景观摄影》一章中指出:“十九世纪景观概念的中心主题是直接针对‘理想’的再现,其再现‘自然真相’的品质是最为重要的功能。而二十世纪衍生出来的景观概念更主要的是将抽象的身份观具像化,与自然世界相对应的内心景观物像化。”在中国的“风光摄影”或“景观摄影”领域,无论是在理论或者实践上都还不由自主地停留在莱昂斯提到的第一种境地,而第二种境地在中国当代摄影中只能归结到一个不明不白的“新摄影”或“观念摄影”的另类领域,似乎“风光摄影”或“景观摄影”已俨然成为唯美的画意摄影独霸天地。

金平的作品没有运用任何当代摄影的夸张技巧和技术,完全是一种通过镜头与取景屏和大自然的对视,一种通过摄影胶片这个媒介将内心对于人类归宿这个终极的哲学思考反观到自己曾经熟视无睹现在荡然无存的景观画面中。这种对于劫后余生场景的默默注视和再现,反观出摄影师本人对于人类灾难的深沉思考和以影像语言来传递人与自然共生共灭的哲学信息的清晰意图。这种表现方式可以归结为莱昂斯所归类的将自我内心景观外向物化的新景观摄影。

1937年,画家毕加索(Pablo Picasso)创作了一幅名为“格尔尼卡”(Guernica)的画作。二战中,当德军进入毕加索在巴黎的工作室看到这幅画时问他:“这是你画的吗?”他回答道:“不,这是你们干的。” 金平的这组《天启》从另一个角度关照和表达了人类文明毁灭后的凄凉和个人与废墟的无言对白。从这个系列的那些工厂废墟、神像寺庙的残桁断壁、以及自然和居家的瓦砾残壁,金平似乎用他的影像框架勾勒出这样一种感叹: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破坏,作为人类生存的这个蓝色星球,这样的废墟场都意味着我们悲剧性的归宿。在金平的这一组作品面前,我们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种“真实存在的绝对真相”,一种“格尔尼卡”似的警示“天启”。

金平的摄影创作不仅着重于主题的选择,而且也注重于摄影这个媒介的技术文化运用。这组作品所用的铂钯印像技术工艺可谓古老悠久。他在1892年针对一些粗陋的摄影工艺就评价道:“我敢断言,就未来好几代人来说,那些‘摄影艺术家’们拍摄的99%底片都会用一种最不永久的印像法来印制;但这样的照片在一个大型的公开展览上是没戏的,因此我们不必拿它们当回事。”金平作品的艺术价值就是在于这样一种朴实无华、直面真实的哲学思考和完美运用经典摄影工艺的“有机合成”。

文/陈建中

2009年4月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