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物象”是我对此次展览的一种描述。一方面它表明作品展现了社会不同环境中的现象,以及它们反射、衍射后形成的精神图景;另一方面也表明此次展览作品所体现的再造物象的观念手法,以及对后物质时代的异像、幻想和批判。
当今中国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和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环境的改变,人们在精神和物质上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周围新鲜的事物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都市化”发展的过程,一方面造成现代与传统文脉的断裂,城市之间物质的趋同;另一方面则是物质生活的提高,所造成的“物”的人化,或者是人的“物”化的生存经验与精神生活轨迹的交织。
此次参展的四位艺术家,正是从对“物象”的观察与生存体验出发,展开艺术的翅膀。从作品的内容来说,潘育川的作品揭示了“拜物主义”现实,同时也是对现代社会中身份模糊与趋同的一种反讽。张穗扬关注都市生活中青年一代的精神生活状态,作者运用荒诞、调侃的方式营造了种种匪夷所思的异像,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黄珺有着传统的人文主义关怀情绪,其作品在江南园林式的场景中展现了充满异幻的旧式记忆图景,试图唤起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的追忆。三水的创作则一直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意识的联系,他的系列作品围绕着建筑景观与个人生存体验而展开,这种纪念碑式的场景具有一种强烈的精神祭奠感。
总的来说,他们的作品中为人们反思当代社会现象,丰富对生活、艺术的理解提供了契机。这个展览的意义不仅在于重新界定和表达艺术与“物象”之间的角色,也在于展现和探讨人在后物质时代中存在的各种复杂的精神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