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艺术设计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社会能量—当代荷兰交流设计”深圳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1-23 10:53:50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01 矩阵花园:卡尔·马藤斯(Karel Martens)
 


深圳是享有设计之都的美誉,也是“社会能量—当代荷兰交流设计”此次巡回展重要的一站。2009年1月10日在国内首个定位于先锋设计的华·美术馆拉开帷幕。

展览创意策划结合美术馆外观六边形外墙设计的特点,将微小的单分子能量结构经过设计和整合,以一组凸显当代设计新展馆形象的体量巨大的红白蓝充气装置,生动阐述能量聚集的过程,参观展览必须经过设计师们精心设计制作的分子结构隧道,观众通过它进入一场迎新独特的设计视觉空间。展厅除了呈现各小组设计师设计的海报及工业产品,很多布置细节都体现了设计师们的用心良苦。展台及书柜、展墙都统一地设计了榫卯结构。为了突显设计个性的设计形式感,每个主题的展区都用灯光在特定区域的地面上打出相应的主题文字。单分子能量充气装置也随着各个主题出现于展览各相应位置,展厅处处充满能量发光源,让人不会忘记它是这次展览展现的主题。

自1月10日起至11日,主办方还举行与展览相关的论坛。以中荷设计文化为主,中荷参展设计师都在论坛上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同时还与中国观众交流他们的设计理念。荷兰设计师不仅带来他们优秀的设计作品与中国观众分享,还欣喜地表示,他们很珍惜这次以设计展览及论坛互动交流形式的活动。

展览以主题分类,共分为11组。每组都各具自己独特设计语言、以色彩鲜艳、明快、个性的画面效果,打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领观众在新年来临之际在深圳享受一场先锋视觉的盛宴。

01 矩阵花园

卡尔·马藤斯(Karel Martens)

卡尔·马藤斯是荷兰现代设计的奠基人之一,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Jan van Eyck设计学院、阿纳姆艺术学院教授,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自20世纪70年代起,卡尔·马藤斯就尝试在钢板、金属板和其他一些随手拈来的物体上制作非商业性质的印刷实验,在别人简单的把网点看成印刷技术的成像手段时,他却发现了细节的惊人美丽,那是一个类似显微镜下的世界,每个画面元素都很简单,但不同的组合后形成不同的生命世界。同时,他有机会将实验的成果应用到了更大的建筑外观区间。卡尔·马藤斯的设计中并没有矩阵技术的那种漠视人性和个性价值的意味,相反,你会被他那儿童般的纯真所感动。他出版的个人著作《Print Matter》、《Counter Print》获德国莱比锡“世界上最美的书”金奖、荷兰鹿特丹设计奖、Dr A.H.Heineken艺术大奖、H.N.Werkman设计奖。他还创建了著名的版式设计研究所(Werkplatt Typografie)。

02 平面筑城

尼森&德弗里斯(Niessen & de Vries)

尼森&德弗里斯是音乐家也是设计师,他们频繁受邀于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展览,新近在法国肖蒙平面设计节上被特别推介并举行了个展。理查德·尼森在大学学的是平面设计,但他用大把的时间用来证明自己在音乐上的兴趣和天赋:作曲、排练、演出、发行专辑。慢慢地,他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工作方式:用做设计的手法来做音乐,也用做音乐的手法来做设计。电脑给这种混合式工作方式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契机。音乐家普遍用电脑来作曲,设计师也普遍用电脑来做图。尼森发现,两类看似不相干的电脑程序的基本框架都建立在诸如网格、单元、序列、层次、复制……等近似的功能模块之上,他把构成看成乐谱,把字体、色彩、印刷、纸张、装订看做是音符,构筑起音乐的城邦。

03 少年心气

机器 (Machine)

机器的设计思想更多与流行文化有关,他们不喜欢集体意识下的平庸设计,喜欢以个人化的方式介入公共空间。音乐是机器重要的灵感来源,他们的很多设计也是为了音乐产业所做,如为了MTV频道做的视频、形象、动画,如为俱乐部、派对、音乐会创作动态影像,如为音乐厂牌设计形象、唱片包装等。他们也启动了“Our Machine Records”。机器的设计行为几乎可以等同为涂鸦行为,在他们看来,艺术与设计的区别没有意义。他们设计CD,做演出海报,做壁画,做产品,做装置、做影像、制作MTV……机器用一切方式来发泄过剩的荷尔蒙,在一切能他们能找到的媒介上涂鸦,或者说设计。对于机器来说,做比说更重要。

04 极地冲浪

登贝设计(Studio Dumbar)

登贝设计是享誉国际的机构形象设计专家。对世界大多数地区来说,登贝设计一直被看做是八十年代荷兰设计的代名词而载入史册。登贝设计似乎为古板文化机构,如邮局、铁路、警察局等,注入了一种非理性的活力。登贝设计巧妙地把系统性和不稳定性这两种对立的因素整合在一起。他们似乎能把他的制度化的不稳定性兜售给最传统的委托人。他们极大地拉近了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等权力机构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与鸿沟,同时也使更多人意识到视觉交流在社会公共关系方面的价值、能量和影响力。登贝设计没有把自己摆在一个让权力机构感到紧张的革命者式的立场上,相反,他们是冲浪者,他们顺应浪潮的力量,但同时严格把握航向,就像他们的设计总监Michael de Boer所言,“我们是平衡者”。登贝设计的著名委托人包括荷兰警察、荷兰邮政、苹果、Aegon、壳牌、TNT、捷克电信、耐克、Dresdner银行、丹麦邮政、Allianz、AT&T、Bayer、CreditLyonnais、欧盟、欧洲中央银行等。

05 维度派对

NLXL

NLXL是互动交流设计的专家,他们主要为企业和个人的视觉传达设计寻找方法和灵感,运用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与客户进行密切对话,创造一个多样化的、激发思考的环境。简单的说,NLXL设计标识、视觉形象、网站、字体、海报、书籍、插图、数字简报、双重用户建立程序等。他们的委托人包括耐克、可口可乐、阿姆斯特丹国际机场、罗马机场、米兰机场、非洲文化博物馆、荷兰水运部、荷兰经济事务部等。NLXL从不愿意做“平面”原教旨主义者和现代主义清教徒。他们是一个由VJ与DJ构成的团体,对他们来说,做设计没必要那么沉重,除了信息之外,快乐同样重要。在工作室中,他们不但有美酒,甚至还有阳光(那是一栋做过的画廊的房子,有很大的天窗),在阳伞下,一边是酒杯,一边是鼠标,大伙儿一起兴高采烈工作。公众与委托人也被这样的乐天派感染。设计是个快乐的派对。

06 数字牧歌

图录树 (Catalogtree)

信息图表设计专家图录树是一个多学科性的工作室,他们不断接受委托工作,还进行自发的设计项目。工作室的工作建立在新技术和新逻辑的基础之上,他们的日常工作有独立媒介设计、编织程序、字体设计、信息导引以及把量化的复杂数据转换成简明的图形。在接受了非常严格的印刷设计训练之后,图录树把兴趣更多的投向了数字领域。严格的说,他们并不算是数字技术专家,因为他们真正擅长、能够把握的是利用数字逻辑来建立图形和图像,用他们的话说,是建造信息的栖息地。图录树成天都在跟数据打交道,表面看上去,他们是在驱赶着数字去建立形象、色彩与结构,但有时,他们也乐于轻松,数字会有自己的逻辑,也会驱赶他们去建立图像。为数据建立栖息地,就是为我们建立信息,这就是图录树的工作。

07 设计生成

色欲(Lust)

色欲是信息设计实验者,把程序生成引入设计的探索者。色欲形成了一套被描述为基于过程或基于生成系统的设计理论。色欲完全归属于这个因数字技术而彻底改变了的新时代。工作室的创立者之一原本学习物理,对事物原理、逻辑和程序有着天生的敏感和把握能力,他们放弃了手工业者式的终端制造,后撤到了设计生产链中更为上游的环节。他们利用逻辑与参照系数,他们为设计建立2过程,而结果由过程自动生成。当然,设计师仍然会监控模式的运行,并及时校准它的方向。对设计来说,严格的机器逻辑和人性的随意同样重要。色欲到委托人包括海牙市政府、荷兰邮政、荷兰电信公司、荷兰外交部、文化部、环境部、耐克、鹿特丹布尼根博物馆、美国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在平面设计、交互媒体设计、建筑和城市规划相重叠的边缘地带进行设计。

08 固态阅读:

伊玛·布 (Irma Boom)

伊玛·布是一位书籍设计的拓荒者,当代世界书籍形态设计发展的特别贡献者。Jan van Eyck设计学院、Gerrit Rietveld设计学院、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她获得过几乎所有的重要书籍设计大奖,2001年被德国莱比锡市授予书籍设计的终身成就奖——古登堡奖。伊玛·布注重对逻辑、内容、阅读方式的塑造,设计也由此超越了内容呈现的窠臼,一跃成为了内容编辑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书籍形态的多样化突出了媒介作为语言的价值,同时也给叙事逻辑带来了更多选择,读者开始真正拥有阅读的自由权与选择权,在此基础上,伊玛·布极大地扩展了这一传统传播媒介的表现强度与宽度。另一方面,数字时代,随着信息传播媒介主角地位的旁落,书籍如何回归自身的物质向度,也成为书籍设计必然面临的应对之道,对此,伊玛·布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她的设计与内容紧紧依偎,因而绝不是无水之源,她的作品衔接了人与万物,除了现实,你甚至可以拥有一个梦中的世界。

09 行者无疆

彼得·布莱克 (Peter Bilak)

彼得·布莱克曾游学于英国、美国、法国、荷兰、斯洛伐克。作为策展人、编辑、出版人、导演与作家的设计师,他跨越在各种非传统领域工作,他与Stuart Bailey一起编辑了著名的《Dot Dot Dot》杂志。彼得·布莱克还活跃在舞蹈、戏剧、电影等领域的设计,同时他也作为策展人,在欧洲各地举办策划众多设计与艺术展览。设计的疆界在哪里?这不是设计自身可以回答的问题。平面设计核心地带早已人口密集,土地贫瘠。嗅觉敏锐的设计师已经开始迁徙,寻觅水草丰美的新土地。彼得·布莱克是个行者,从平面设计出发,在字体、编辑、出版、写作、批评、研究、社会学、教学、策展、建筑、产品、艺术、舞蹈、影像之间迁徙。也由此他建立了一个拥有开放工作边界的自由协助网络。

10 形意新生

莫斐斯&范德尔森(Mevis & van Deursen)

设计文化社会学者莫斐斯&范德尔森是当代荷兰设计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们在荷兰平面设计的现代化,以及重新界定它为一个动态媒介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阿曼德·莫斐斯和琳达·范·德尔森是许多年轻一代的著名荷兰设计师,诸如Maureen Mooren、Daniel van der Velden、Jop van Bennekom和Experimental Jetset的导师。他们是阿姆斯特丹Gerrit Rietveld Academy平面设计系主任,阿纳姆设计学院与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莫斐斯&范德尔森的工作是对被设计界奉为法典的“原创”定义的巨大挑战。莫斐斯&范德尔森认为这个世界上已经拥挤了太多的形式,每个形式背后都携带着自己的信息与意义。如果这种形式制造一直延续下去的话,终究有一天,我们将迷失在形式的海洋而完全失去信息的航向。莫斐斯&范德尔森决定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收集、观察、分析与重组现成的形式,而几乎从不“原创”任何新的形式。他们相信,只要通过合理的选择与编辑,在新的语境中,那些已经被废弃了的形式将重新组合成新的形式,它们原本所携带的信息和意义也将在解构和重构中建立起新的意义。

11 观念越狱

摩尔&范德法登 (Mooren & van der Velden)

摩尔&范德法登是信息环保实验者,把写作引入平面设计的探索者。他们的作品以写作和编辑为基本元素,围绕着创新性与实践性为中心,并与建筑学等其他学科相关联。他们现为鹿特丹Willem de Kooning设计学院、阿纳姆设计学院、Jan van Eyck设计学院、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他们用前所未有的方式设计了著名的建筑杂志《Archis》。如果把社会学、观念艺术看作是富含人文细胞的肌体,那摩尔&范德法登的设计就是一种从中提取了某些DNA物质的“转基因设计”。他们借助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虚构出一幕幕的特定场景。他们模拟文本在原先语境下的形态,让文字内容去决定设计本身,同时也让平面设计对社会发出评论的声音。在摩尔&范德法登看来,设计虽然要“借助”视觉,但并非完全“依赖”于它。在人的意念层面,设计一样可以展开作业,实现与人的深层互动,使人感受到一种与游戏相类似的体验,甚至是一种智识上的快感与挑战,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抛开对平面设计的固有观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艺术中国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artchina@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128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