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艺术设计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边界线移动影像节即将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7-06-21 23:06:28 | 文章来源: 世艺网

    边界线是基于在北京对城市的再现,经过12个月的准备,最终在每年的六月底(2007年6月22日-7月1日),用9天的时间把活动推向高潮。通过大范围的活动,专注于移动影像的特征,毅然于当代文化的多元性本质,边界线不断的发展着自身。 此次尝试看起来是把对自身的完善作为一个持续的经验,通过量身定制的活动,特别计划,正在进行的工作坊和具有教育意义的项目,结合不同的本土/国际机构以及教育结构:作为一个都市的实验室,边界线促进了知识的游走和传递,不断更新对城市自身的阅读及体验方式。

    具体地说,我们这次尝试的预想是把它作为一个制造体验的机器,包括了一系列呈现参与性和叙事性的行为/活动(本土的和国际的),同时通过这城市不同的地点和空间,在项目连续性的发展达到顶点的时候开展。灵活的设定,边界线被描述成为一个对城市多重影响的长线性组织,一种叙事(由展览、表演、工作坊、演讲、音乐会和公众反映的设置来达到),利用移动图书馆的形式,将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对城市的现场阅读,一个都市的故事讲述。借由装置,短片,纪录片,动画,表演和音乐,声音艺术,前卫图像,建筑和设计的视点的桥接,边界线将会被铸造成从一个点到另外一个点的有节奏的体验,就象是从城市中拔出的元素用视觉方式去扩大加强,与其填充使这个城市膨胀,不如在其结构之上积极的揭示自身空间的可能性,构建一片即时的天空。

    边界线的范围和理论框架

    背景:形成亲和度|艺术和公众

    从2002年开始,北京的艺术景象繁荣,增加了自身城市里的区域(艺术区),不论是商业或是非商业的地方,都或多或少提供了艺术的数量和一个‘最少’公众的领域。因为城市的都市设定和历史发展所表达的景象——一种易碎性和灵活性 的共存,逐渐增加的特殊/自我组织的城市地带的隔离感,同样也有被隔离的市区和多重交的社区——迄今为止,这造成了空间自身的观念绝缘以及消极且无方向定位的艺术对话。智力的努力承受着成为孤立的形态的可能,或者几乎没有存在可以支持根基,也没有可以把内在桥接到跨学科形态、公共项目、跨领域实践的经济上的援助。另外市场和私人驾驭的主动性,一个“表达的空间”设置的背后常常只有压力,孤独无力的推动着艺术经验在公共领域的积累,因此创意资本的自动化生产对城市来显得不景气。仍然,新的空间和力量在显现, 为了之后获取天然的意义,艺术新方向成长所需的土壤,策划和展览模式,空间方案和评论,同时更加是属于全球文化范围的东方的地平线,在看到中国成长的年轻和资深的国际专业人员和本土之间,新的相互作用在加强。通过引起已有构架的前文和增长中的负载能力的注意,艺术家和对此感兴趣的公众都在寻求着录象、声音和电子技术、前卫声音/视觉语言的艺术实践,为了他们本土且独特的发展,我们希望开创一个全新的领域。通过肯定我们在知识上的传递和思想流动性的尝试,我们把他们的综合性延伸进了北京自身的结构:一个网格, 环形和覆盖性的网络的无限“周围”,和未联络的“多重领域的片刻(Sassen)。

    把边界线作为一个理论领域来探索(潜在的由自身本土语境推动,i.e. 这城市作为一个边沿地带生产出的文化生活的形式,是怎样叙事和制造延续性的,我们意识到作为一个含有隐喻性的地方,产生了视觉新制度的概念整合,产生了独特的城市性)。

    前言:

    像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这样的专题的显现,“城市,建筑形式和居民之间的互动”被认为是了解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转换是怎么样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在大都市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和迁移的关键因素。当地的城市环境是怎么样重述全球模式和(另外?)怎么样对待这些模式的?

    新千年初始,东亚的城市就处在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中心,围绕着革新的惯力,他们承诺新的/未来的城市情况。确实,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结构变化对中国城市生活的冲击,我们经历着空间新分类法是怎样最终带来策略性文化遏制的后民主时期的——至今为止在中心和外围的一种短周期巡回——为了一个有组织的城市的无等级延伸。象北京一样的城市目击了建筑体(-系统)的交错增长,密度的增加,证实了大城市的发展作为一致的存在“不可能再被认为是某种大计划的命令,也不能发展成在一个逐渐增长的基础上的具有文化的显著意义的途径”(Kenneth Frampton)。在此,依照在“身份”和“差异”怎样在社会增长和跨界合作的优势中线性长成这样的方式,公众和私人之间的立足点的调和就成了一个长久的话题并常常被讨论。沿着这些线索,以及其自身多重规则的本能暗示,我们设想中的边界线是一个假设的多重形态。正如Frampton所说,是“一个统一的环境修辞,通过给出一个特别的方向和身份,有能力使存在的环境风景产生变化,并把自身作为周遭环境的下文去深入。”因为自身的结构和无意识的附加集合,地形特征,扩展/延伸的方式和稠化作用,北京还未开发的有潜力的创意革新即向前设置新问题和视觉体系。在一个延续性城市里,少量恰当的流动性的生存,在全球元素下,如何就中肯对待城市生活与艺术美学/哲学的生态系统的问题来讨论地点/地方?

    当国际策展人政策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遏制其增长的战略战策时,利用城市或地区边缘地带进入一个相对来说不是重量级的艺术领域,边界线似乎保留了这唯一的文化份额来维护一个遭非议的审美地带。以对艺术研究和思想学科的保持关注为中心,以及这世界本身辩证的本质,边界线从未中断过实践和探索。

    我们的目标:朝向理论框架的方向

    边界线团队以一种灵活的结构开展,并把自身作为一个持续性对话进程的受益者,到目前为止因为急需的全球文化权宜之计和当代艺术主流对话的经济学而区域性受阻。我们把它保持为一个“地点进入文脉”的长久变化 ,一个在全球现象中具有“本土性”的民族和历史有意识的并置,应该成为一个文化首府的战略上革新的前奏。作为对现有区域政治学的变化关系到亚洲地区的回应,成为了一直在扩展的(艺术的)网络式活动,尤其是对中国来说加入WTO所带来的,我们把我们概念的载体认为是为一个全新领域所做的标记。

    一种隐喻性的风景占用了超现代的词汇,极其庞大,一个“体系的复杂性”在一种“松散的扩张从一个到另一个”的过程中被不断创造,通过有潜力的多重领域,在“混乱、拆卸、分离、极端的差异”中变化。(Rem Koolhaas)

    边界线选择了与此毗邻,为影像世界的言论铸造了会面场所,成为开放的展示舞台和建造实验的结构。通过接近“来自边界的中心”,我们对准“非正式的力量”的辩证空间,操作着‘控制’和‘不受控制’的形式之间,权力和生活的场所之间的互动。

    从这个观念来说,边界线的形式成为了新的城市空间性和即时性之一,“它们的差异和战略性开放之间的影响开始显现”。“全球化的城市是一个边界地带”,在这些新生的环境中“引发了一系列的新的经济和文化项目的可能性”(S.Sassen)。通过联接占主导的文化思考和其自身的当前环境,从异常广泛的主题区域、政策和空间语言中桥接视点,这次冒险由当地动力来推动,促进创造和实验的可靠对话,目的则在于探索视觉的新制度。作为一个任务,整合身份和创意的发展,通过财政和制度上的稳定性以及知识上的努力,同时使城市进入一个开放也牢固的交流形态,我们感觉到要填满一个基础断层所需的激情。

    当全球连通性积极的把经济和社会的整合体东移,尤其是以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建筑革新的视觉方式、新的生活系统和交通、人类身份和连通性显示出来,象这样一种发展的文化含义不断形成新城市生活的快速并具有活力的成品。

    仍然,当把一种差异性保持到知识的宣传上,调查的可能性,以及在寻求着和快速增长的“文化产业”合作这样的投资,还需要找到一个相遇和讨论的立足点。特别是理论的/教育的,技术的和艺术成就,在不同领域里领导着创新的革命,错过了一个开放和准确的园地可以去分享论题,就难以寻找联系和合作的机会。因此,经济潜力、北京城市的独特属性和已经开始繁荣,但艺术资本还未完全被发掘,在正在达到新技术的范围里,我们希望能为文化做出努力。

    这个活动,旨在把研究和实验与这个城市的物质领域桥接起来。因此,公众在形成连通性的两种形式中行动:一个结构性的框架组织(在现有的艺术及教育机构,艺术空间,较大型的艺术活动,以及等待被探索的城市场景之间);以及一个专业的跨界网络(在本土/国际专家和广泛的艺术领域中的专业人士。新技术,设计,建筑,音乐,表演和科学之间)。因此,希望在中国范围内能拥有一个持久而稳固的交流,以此延伸向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 我们关注着以纪录性为基础上扩大其范围。这一正式的约定,来自于开办一个档案的愿望,集合了在其现时环境里关于实地研究/实践里的历史演化和未来成果的材料和信息 ,同时也在一个无边界的环境里成为一个活跃主动的对话。

    开幕式:2007年6月24日傍晚7点半到9点半

    地 点: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