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设计·新媒体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从政治影像到影像政治
--关于金炳是的装置艺术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6-03-23 17:25:40 | 文章来源: 世艺网

  后殖民性在当代亚洲艺术中仍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困境,它表现为影像和文化层次的内在冲突。

  亚洲当代艺术也开始熟练的使用包括装置、Video、概念摄影在内的新媒体手段,但这些代表战后新艺术特征的手段制作和展示什么影像呢?这种影像在何种标准上可以被定义为新亚洲文化的视觉特征呢?这都是一个尚难以明确的谜。

  "新影像"一方面一直是新亚洲艺术的乌托邦,另一方面,影像的后殖民性又是一个难以摆脱的梦魇。作为韩国年轻一代艺术家,金炳是的创作一直带有具有当代韩国色彩的政治情感,这种情感是关于影像文化的。在1999年釜山的一个中日韩当代艺术展上,金炳是展出了一个由多台电视播放机组成的Video装置,作品同时播放多个录影片断:釜山大学街时尚的韩国青年人群、风靡韩国电视的西方音乐MTV、光州起义的街头骚乱以及一个韩国青年流泪的伤感的脸。金炳是的Video反映了影像的后殖民性,它不是韩国的Video之父白南准(Nam June Paik)那种纯粹意义的电子影像,而是试图批判影像的文化后殖民性。

  金炳是在影像的对比中揭示了历史是一种影像的记忆的重要性。光州起义因反对一个具体的政治使其自身变为一种殖民文化时期的政治影像,并具有象征性。与此相应的是在韩国在获得经济地位后,新都市文化的生活景象和无国界的国际资本主义流行文化图像的大量涌现,这不仅意味着抗争的政治的结束,还意味着接踵而至的文化抗争的开始。在视觉艺术的层次上,这代表着一种由政治影像向影像政治的转向。街头时尚年轻的人群代表"后光州"时代影像的政治象征性,即在新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当代韩国生活的表象;音乐MTV影像则代表一种新殖民文化在虚拟世界的入侵,这是当代韩国人内心生活的"食品"。

  在1997年上海举办的《新亚洲、新城市、新艺术--97中韩当代艺术展》上,金炳是的一个综合材料装置揭示了电子复制时代和以好来坞为代表的新殖民主义对亚洲特性的消解。作品选取了好莱坞反映西方探险者在非洲的科幻电影《刚果》的原型:一个被电脑特技虚拟出来的非洲大猩猩。金炳是用国际标准条形码和英文、数学符号作为电脑网格成像的元素,用电脑重新虚拟了这个刚果猩猩,将其取名为"文化动物"。这个猩猩不再是西方早期殖民地题材小说中真实的非洲原始动物,而是好莱坞科技的产物。前者是西方眼中的他者,代表难以被文明驯化的殖民地原驻民(野蛮人),对非洲文化而言,它也是代表自己被妖魔化的"异己"形象。被复制的虚拟猩猩却完全像极了非洲原始森林的真实猩猩,但它仍具有无法遮蔽的好莱坞的动作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这像是白人穿着猩猩皮重返非洲,只是这不再是由殖民军进行的军事战争,而是由好莱坞导演的影像入侵。

  金炳是表达了对电子高科技作为国际文化的一种带有后殖民色彩的文化恐惧。同早期电子影像艺术的纯粹性相比,他一直在作品中追求一种文化表态, 流露出对于当代韩国社会文化现状的复杂情感。在一个进入经济富强的"后光 州"时代,当代韩国在思想和虚拟视觉上应该在何种背景下走向何方?金炳是表达了这样一种思考。

  事实上这也是整个当代亚洲社会面临的文化问题。亚洲社会难以拒绝非民族化、非国界化的高科技和国际资本主义商业体制,但是如何对待其副产品(流行文化和电子文化)对亚洲传统特性的无情消灭呢,亚洲当代文化走入了不能拒绝、又不敢接受的哈姆雷特式的两难困境。这也是亚洲视觉影像难以纯粹的原因。

  从政治影像到影像政治,关于在当代亚洲文化后殖民性背景下,当代视觉影像中的文化冲突是金炳是希望在北京探讨的共同话题。

金炳简历:

  1965年生于韩国Daegu,1992年毕业于釜山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1997年在中国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研究生。现为韩国釜山文化艺术大学中国画教师。

主要展览
1993年 《大众参与》 汉城Kyoungln美术馆
1995年 《去天安门的门》(Gate to TianAn Gate) 中国美术馆
1997年 《新城市、新亚洲、新艺术--中韩当代艺术展》 上海
1998年 《隐喻和象征》 釜山市立美术馆
1999年  韩国艺术节 汉城美术馆 国际当代艺术协会展 东京
2000年  2000年光州双年展分展《人的森林》(Forest of Human),光州市立美术馆
    《东亚的位置》--中日韩当代艺术展 横滨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