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绘画创作的动机和状态

时间:2013-11-11 | 片长:00:28:47 | 来源:艺术中国

艺术沙龙>

艺术家创作的动机和状态是艺术家们非常关注的问题,10月23日下午,艺术家刘商英、刘晓辉、陆亮、裴咏梅共同做客中间美术馆·艺术中国艺术家漫谈沙龙,就艺术家创作的动机和状态问题进行了探讨。

刘商英:大家好,很高兴大家能相聚在这里。今天我们以艺术家的绘画动机、绘画状态为主题,聊聊大家对此的看法。

我们之所以今天谈这个主题,是因为我在西藏画画时的确对此有过思考。我认为在绘画过程中,我们艺术家应该都有种往外拓展、发散的状态,而不是仅仅重复同一种状态。每个人的诉求不同,我们都应该有与以往不一样的绘画体验,追求纯粹的绘画自由,借助各种媒介,提取内心最需要的部分,展现画家在思考中的独立、纯粹的状态。我一直认为绘画是严肃的表达,不是一种娱乐,它致力于捕捉人内心最敏感的部分,绘画可以流露人不经意的创作习惯,反映艺术家们对问题思考的独特见解。我们应努力追求与前人创作不同的状态,至于画什么,我觉得并不重要。我希望我们能自然而然的创作,不逃避,直面这个社会。

陆亮:我觉得商英的这次展览融合了许多东西后又呈现出一种新面貌。他的画很有劲,揉捏了许多种风格,就像蒙克的创作状态一样。我觉得想干什么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就像天气好大家都想出去玩一样。艺术家绘画创作时,内心有一种挥洒内心感受的本能冲动,好的艺术家能把握住这种冲动和契机。

刘商英:我在西藏绘画时深有体会,我们应把原有大脑中的各种固有经验清除,解放思维,释放内心。每个人的状态不同,无论用什么方式,我们都应在面对画面时保持专注,否则画面上的“气”就会乱掉,整体散漫懈怠,不集中。

刘晓辉:我最近关注的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家似乎都有一个庞大的包袱压在身上,导致大家时而抑郁或者时而兴奋。像齐白石、梵高、莫迪里亚尼等大师,他们从事创作的时间也很短。所以我觉得我们都要试图寻找自己的创作方式,努力抛开各种包袱和标准,在自己的空间里追求纯粹的自由。

刘商英:你说的抛开不是逃避,否则为了逃避而抛开这就又进入另一个问题中了。我们只能直面,在中国当代绘画里,我觉得很多人都忽略了绘画动机这个小点,很多都含有设计的成分,是为了做而画的,我看不到他们纯粹的表达。如果大家都这么走,我觉得看不到未来的绘画出路。

裴咏梅:我觉得绘画是人最本能的冲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坚持到现在没有放弃绘画。绘画是艺术的表现方式,人生活在土地上,艺术是连接土地和上天的一种通道;人对自然有各种感情,绘画最初起源于巫术,和人类原始的本能成长有关系。回到绘画本质问题来说,绘画是件很简单的事,拿起笔就可以画,手直接和自然环境接触;其次它来源于人的灵魂本体驱使,是种本能的展现。

刘商英:你说的很对,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讲,画画的难度在哪呢? 其中包括许多大的美术史框架约束着你。大环境会干扰你和你刚才说的本能状态的对接,干扰你对自我认识的表达。在大环境下,我们都是一个小个体,我们只能发出我们面对当下所能达到的可能性,我们不可能挽救这个时代。如果我们背负的包袱越多,迈出绘画自然状态的一步就越难。我想要的是直面当下的绘画状态,自然不揉捏,要一步步踏实的迈出去,画家去自然地画画,持续绘画工作的投入状态。观众也会和你的作品之间有交流,他能发现你的用心程度。

陆亮:我很喜欢你画册中最后两张,风景里似乎在用自己的语言和对立面交流,很特别。

刘商英:其实这两幅画差别特别大,其中有一幅画我只用了四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然后我就在想,以前画画怎么也得有两三天,这画能完成吗?于是后来动了一下,才发现不对,我把画的整个“气”破坏了,这样一来绘画动机就不对了,它不是原始的绘画状态,最后我又把动的地方改过来,恢复它原来的样子。我们常常用画的好坏去衡量画画的质量,可一旦有怀疑、疑问的心态,我们的内心状态就走向偏路。另一幅的状态就完全相反,我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才完成,画这幅画时,我觉得我能控制自己的状态,但一旦有控制这样的想法,其实画的气又被破坏了。我们创作时,经常面临许多不确定的选择,我们要用搜索的眼光看待对象,不能漏失一点点的创作点。

裴咏梅:我很好奇你在画完这样一幅大画后,是什么心情?

刘商英:累,不想看它。这次画画和以往的不同,这次是在和大自然搏斗,以前的画画十分享受、惬意,这次比以前复杂多了,因为这次画画融入了太多的冲动、激情在其中。

陆亮:艺术家绘画过程中心思的摆动是很微妙的。就好像撬动罐头一样,这边有一点触发,那边有一点触发,最终整个感受就出来了。艺术家创作时要重建与大自然的对立面,找到对立面很重要,就像天平一样,你这边有多重,那边就有多重,这就是发力的母题问题。找到发力的一个点,然后一直和它较劲。

刘晓辉:其实作品创作不是从动第一笔开始的,有的艺术家在五年前就开始实验,克服了很多问题。你和你发力的对立面搏斗,搏斗中留下来的东西就是你创作的痕迹,这些痕迹通过画面体现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痛楚。

裴咏梅:我想这和艺术家的历练有关系。40岁和80岁的艺术家经验完全不同,历练让老艺术家知道每一个笔触按下来是什么效果。我们还年轻,我们需要时间去把我们历练成那样。

刘商英:我们这次的艺术家漫谈活动差不多到时间了,今天我们围绕艺术家创作的动机与过程进行了探讨。感谢中间美术馆和艺术中国举办今天的活动,感谢艺术中国持续跟踪中国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状态!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