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着,各地艺术家纷纷慕名关注,批评人和学者也相继发表有关双年展的不同见解。当代艺术家对威尼斯双年展是怎样的观点呢?7月4日,艺术中国邀请曹萍、金锋、邵逸农三位当代艺术家对有关5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话题展开讨论,谈话中三位艺术家各抒己见,不同观点中有着别样的交流和碰撞。
曹萍:第55届双年展百花齐放,为多元的文化艺术提供了同一平台
作为当代女性艺术家之一,曹萍以历史的眼光和文化的视野,分析了5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特殊之处。她认为本届双年展与2005年中国馆第一次在意大利展出时相比,在艺术风格和艺术理念等各方面均有着较大的突破。呈现出百花齐放和百科全书式的样态。以往各届的威尼斯双年展多以欧美为中心,各国展馆侧重国家身份的展示,有着比较单一的学术方向标,然而本届双年展却有着令人惊奇的效果,除了欧美艺术以外,亚太文化、原生态问题等在以往被认为属于边缘性质的文化也得到了全面表现,体现出多元化的展览趋势。虽然各国展馆之间仍然有着较大的不同,比如美国馆的作品侧重的是在新的科技信息背景下对新的艺术手段的探讨及应用,而中国馆更多地运用过去30年来的艺术探索成果,相对于美国馆来说有更多对过去的反思,表现出对自我艺术定位的怀疑和执迷。然而,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为世界多元的文化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展示平台,相互之间逐渐取消了过去中心与边缘的差异性和对抗性,体现出当今世界艺术地域界线的消弭。曹萍认为中国馆的展览布置和相关作品较好地体现出了东方特色,优雅的环境、分割式的建筑以及参展作品均体现出了一种东方式的宁静和审美,这在以往各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中是未出现过的。
金锋:中国馆作品有意拉大差距,以“乱”呈现中国艺术生态
金锋认为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中国的平行展规模很大,与以往相比更多地突出了中国象征。针对有关参展作品,金锋认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的参展作品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甚至说是策展人有意拉大的。金锋认为,这种艺术取向上的差异使得所有中国参展作品呈现出杂乱的状态。“各种艺术之间不可能有默契,”他说道。不同的艺术均反叛一种固定的标准,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生态正体现在一个“乱”字上。针对自己的参展作品《哭孔子》,他认为参展作品遭众议甚至谩骂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不去现场参观,仅凭媒体的报道是无法感受作品创造出的观者跟孔子的独特关系的。与以往各届威尼斯双年展相比,本届双年展的神秘性消减,参展艺术家在心态上也显得更为平和。
邵逸农:中国艺术潜藏着别样的能量,未来世界艺术是中国的
同样作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参展艺术家之一,邵逸农用幽默而风趣的比喻,谈起自己对中国参展作品的看法。与双年展其他参展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参展艺术家凭借着一定的自信心,奉行独特的“人海战术”。欧美参展国家的参展作品注重的是精益求精的艺术效果,而中国参展作品在整体上是先求量后求质,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参展艺术的相形见绌,而是体现出中国艺术发展的某种独特性,中国艺术中有着一种独特的能量,未来的世界艺术是属于中国的。邵逸农认为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不同国家的参展作品体现出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正是世界文化丰富性的体现。此外,当今信息技术为每一个艺术家提供了一种“超视距”的力量,每个人都可以了解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文化资源,如何利用这种共同的文化资源找寻并发展自己,是每一个当代艺术家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
谈话中三位艺术家的观点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提到了55届威尼斯双年展体现出来的艺术多元性和差异性特点。这体现出当代世界艺术的一种分离和分化状态,正如曹萍在沙龙中说:艺术的发展总是符合一定的历史发展规律,在分与合的辩证演化中不断突破和发展自己。(文刘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