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上午,中间美术馆-艺术中国艺术家系列漫谈第4场,在中间美术馆举行。与前3场漫谈不同,本场漫谈邀请的是刘玉珊、陈昱、徐路易、鞠婷四位女性艺术家。漫谈围绕女性艺术的话题,涉及到女性主义、女权主义以及女性艺术家在当代的处境及创作状态等问题,四位女性艺术家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分别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刘玉珊:用女性本能和敏感的方式,做出与文化环境的对抗
对话由刘玉珊主持,她本科毕业于清华美院,即将赴美国波士顿攻读硕士学位。沙龙伊始,她便围绕版画创作谈起自己对于当代版画创作的理解,在版画创作方面,她希望超脱固有技法的限制,认为在创作过程中的失控和意外状态是取得良好创作效果的关键。版画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单属自身的特殊语言,而创作过程中的意外效果和偶然效果带有强烈的唯一性,能够增添作品的内在价值。刘玉珊的艺术创作不限于版画,针对艺术创作的媒介和材料问题,她更显释然,认为能够真正表达自我是最根本的,材料问题不是最为重要的。谈话中她尤其谈到了有关自然和文化环境的问题,当下过于追求利益与发展的自然与文化环境发生的变化,而做为女性会更多的关注以及思考这种与环境的对抗,以及希望改变这种无法逃避的联结关系,这些观点都是与女性主义的某些观点相契合的。她并没有像一般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艺术家一样希望从历史及社会意识对女性的定义来讨论女性的差异或状态,而只是想探讨女性身上一些特质的延伸意义。
徐路易:女性主义不等于同性恋,无论男女都可以持有女性主义信仰
与其他三位女性艺术家不同的是,徐路易本科、硕士均就读于美国,并且目前在耶鲁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她结合自己独特的求学经历,重点谈到了女性主义的相关问题。谈话中她不断试图纠正国内存在的对女性主义的误解,认为女性主义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前卫式理解,女性主义不等于同性恋,无论男人女人都可能是女性主义者。在艺术创作中,女性元素的添入也不能绝对地说成是女性主义。现今女性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有关女性是人还是物的问题,由第一波的女权主义延伸到“人生而平等”的各种人权问题。女性主义发展到现在尤其在国外越来越趋向于男女在各自精神层面上平权、尊严上平等的呼吁和追求,这种对平等的追求涉及到社会阶层、地位、种族、性别以及年龄等各个方面。徐路易已经将女性主义作为了自己艺术创作的基本视角,她认为艺术本身是哲学的和政治的,在艺术创作方面她希望能够通过有深度的作品,呼吁人们建立女性主义式的男女平等观。
陈昱:对待女性主义自然就好,不要“刻意”为之
在女性主义的问题上,陈昱显得自然而随性。清华美院毕业的她有着油画、版画、色粉画等多种艺术门类的创作经历。她没有将关注点放在女性主义的思辨式理解上,而是试图简单地在艺术创作中随性地表达自己。她认为只有性别问题不是问题了,女性主义才能真正地被人理解,而且女性不应该通过刻意显示为弱者来凸显自己的女性角色,自然而然最好。与其他三位女性艺术家相比,陈昱有着最为乐观的时代理解,当代青年基本上没有被迫的苦难经历,所以生活方面是最为幸福的一代,过于激进而批判式的前卫艺术创作不太符合当代年轻艺术家的生命体验。因此在艺术创作的方面,她主张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提倡一种“返根”哲学,艺术史只能为艺术家提供一种参照,而当代艺术家需要做的是找寻自己乃至整个当代的共有思维。
鞠婷:艺术创作中的偶然效果最为迷人,我愿意创作大爱的主题
鞠婷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起初创作一些铜版画和丝网版画作品,后来经历了版画创作的转型,尝试着在肌理、空间、刻法等技艺层面有着新的突破。她也认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意外和偶然效果最吸引人,同时材料本身也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她提到自己最近在创作2个系列的作品:一是无题系列,着眼于对材料的探究;二是对于人物、场景以及生活经验的表现系列。鞠婷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认为中央美术学院已经由原来的传统型院校,变为更加当代的艺术培养机构,现今有着频繁的当代艺术信息交流活动。对于女性主义,她认为“女性艺术家”这个称号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性别歧视性,从这个角度讲,鞠婷是个很果断的女性主义者。然而,在艺术创作中,她更为关注的还是人的生命体验等存在性问题,她希望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一种“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