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成为当代艺术领域的关键词一直被持续关注,艺术中国沙龙在过去的两个月对策展人的身份、扮演的角色、社会职能等方面进行了两期沙龙访谈。
本期艺术中国沙龙针对美术馆策展人的职能以及策展人在美术馆中所应承担的角色请来了两位重要嘉宾: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中心首席运营官、策展人郭晓彦。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为美术批评家、策展人王春辰。
美术馆就是一个社会资源的交汇点
艺术中国:两位老师认为现在已有的美术馆,哪些美术馆在功能上做的还是比较好的?
郭晓彦:其实我觉得,比较大的几个美术馆,还都在强调自己的学术定位。比如说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关于对自己的收藏、研究一个规划。比如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这样的艺术家,他们做的艺术对这个地区有影响。在中国还没有开展过这样的一项工作,这是在建美术馆的时候应该思考的一个方面。中国的美术馆有清晰定位的,比如说陕西省,我观察到,突然有一个非常大的当代美术馆群落出现都建好了,但是内容是什么?好像都从来没有报道过,也没有什么介绍。比如在国外一个美术馆可能有许多的学者、艺术家去关注、参与建设这个馆,有一个民主的议程。我就觉得中国日益增多的美术馆,它的展览项目是什么?它的意义在哪里?都需要我们考虑。
王春辰:严格的说,我们中国目前的美术馆都没有达到这么一个理想的状态。基本上都是展示馆,即便是中国国家美术馆,它的长期陈列也很少。长期陈列一定是一个美术馆的特点之一。美术馆的另一个说法就应该叫美术博物馆。它不仅仅是一个临时性的展览,从国家的角度,还应该考虑一个长期陈列。但是问题是什么?一旦做长期陈列,你肯定要有自己的藏品,有自己的藏品就意味着这个美术馆有一个自己的定位。因为美术馆的的收藏肯定不是什么都收藏,肯定是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那么根据这个考虑,什么是这个美术馆收藏的重点?这就与一个美术馆的研究者,或者美术馆的定位有关。西方很多美术馆,是因为先有了藏品,后来再建的美术馆,而不是先建了美术馆,再去找东西。其实美术馆不单单是个文化机构,它得到了社会不同人的、不同行业的支持。我们可以说美术馆就是一个社会资源的交汇点。
郭晓彦:美术馆是不是一个我们文化公权力的一个出让?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让自己的权力是平等的。哪怕是一个个人的美术馆,它这个物证也是社会的。不是说我拥有这个物证,而是我恰好有能力去保存了,也是为了跟社会的大众去分享这个权力。
艺术中国:现在地方美术馆更多的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那么像郭老师所说的山西美术馆建好了,里面却是空的,对于这样的现象,你怎么看呢?
郭晓彦: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根据研究,当一个国家的GDP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必然带来一种文化投资的繁荣。就是说大家有钱了,也希望能有另外的生活。其实我觉得人还是应该注重精神生活。中国的问题就是,行政化的发展文化,其实没有考虑生长起来的那种东西。其实正常生长出来的东西更合乎本地区的需要。中国需要更多的人来认识到行动的重要性。比如说,我们80年代、90年代的中国艺术,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要去国外看,是被国外的收藏家全部收藏、买走了。如果你要建立一个中国的当代艺术的叙述的话,你还要把这些东西一件一件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