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生活> 音乐

艾草民谣音乐节回归传统 音乐诗歌民俗相得益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6-03 10:39:57 | 文章来源: 搜狐音乐

2014年6月2日,第一届艾草民谣音乐节在后山艺术空间落幕。张佺、马条、赵已然、张浅潜等民谣高手先后登台献艺,让全场观众享受到一次纯粹的民谣盛宴。大仙、邵夷贝等新老诗人的助阵,则让本届艾草民谣音乐节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而艾草和粽子等民俗元素的加入,则成为现场的一大特色,彰显了“艾草”品牌回归传统的价值。

关于“民谣”,有太多的解释和标准。我相信没有谁敢说自己能一言概之、一劳永逸的解释清楚什么是民谣。但是,所有人在谈论民谣的时候,都绕不过两个基本点:土地与诗歌,土地代表的是生活和生命,诗歌代表的是表达方式——只有当这两个基本点融合到一起,“民谣”两个字才真正的成立。而这也是艾草民谣音乐节的终极追求,让民谣回归土地,回归诗歌,回归传统。

就像我们已经远离纯粹的“民谣”多年一样,现代人对于“艾草”及其背后的涵义也早就生疏了。我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粽子,津津乐道于甜咸之争,却早就丢掉了作为仪式存在的“民俗文化”。这就像我们常常会在以迪伦等为代表的美国民谣上流连忘返,却不知不觉中把“民谣”两个字形式化了,仿佛只有那样的才叫民谣,却不知“民谣”首先应该扎根脚下。

美国民谣其实也是这么复兴的。“美国的民歌复兴之父”皮特-西格和他的小伙伴们,靠着对传统的坚守和执迷,一口气把生活里土生土长的民歌唱回到主流之中,然后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些民谣大神,从迪伦到莱昂纳德-科恩,从唐-麦克莱恩到康纳-奥博斯特。而这些后辈,无论他们推动过多少变革,到头来都仍然坚守着民谣的传统,土地和诗歌。

而这一切就是我们在艾草民谣音乐节上看到的。这个全新的音乐品牌,没有花枝招展的广告,没有美轮美奂的布景,也没有声名显赫的所谓大明星,有的是低吟浅唱的歌者们,有的是激情澎湃的诗人们,以及坐在草垫子上静静聆听的听众们。生活,在这里变成了涓涓细流,顺着潺潺的吉他声和朗诵声蔓延出去,勾勒出的是民谣最传统的脉络。

无论是马条从新疆带来的豪迈,还是Bloody Woods从欧洲带来的优雅,无论是赵已然浑然天成的苍茫,还是王娟娓娓道来的温暖。还有沉稳的洛兵、自我的张浅潜、清新的苏遇和古朴的张佺。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就好像我们从熙熙攘攘的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一下子来到一个世外桃源,岁月静好。大仙、邵夷贝和棋哥等人则用诗歌呼应着同样的主题。抑扬顿挫、平平仄仄、气壮山河,在这里都幻化成了大家相同的情怀,借助于诗歌,台上台下实现了真正的情感共鸣。

不得不说,经由这次艾草民谣音乐节,我们看到了主办方的野心和视野。不仅仅包括音乐、诗歌,也包括那一片片小小的艾草和一个个小小的粽子。从中,我们能看到艾草民谣音乐节无限的生命力,我们丝毫不怀疑,它会一届又一届地延续下去,成为中国民谣音乐的集散中心和重要阵地。重要的是,在大型音乐节市场竞争惨烈的时候,听众越来越需要这种针对细分市场的深耕细作。毕竟,相比大型音乐节,艾草民谣音乐这样的小型音乐节更能让受众充分享受音乐的乐趣。

在现代人紧赶慢追地试图抓住潮流的当下,我们往往忘记了,“传统”其实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就好像延续了两千年的“端午”,又比如从上上个世纪开始绵延不绝至今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民谣。而当两者结合到一起,产下的种子也必将在丰饶的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就是传统的价值,也是回归传统的意义。只有传统的、更传统的,才是这片土地上最有生命力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