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生活> 音乐

彼得-墨菲纪念包豪斯35周年巡演登陆中国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1-19 09:34:50 | 文章来源: 周末画报

彼得-墨菲纪念包豪斯35周年巡演登陆中国

彼得-墨菲纪念包豪斯35周年巡演登陆中国

巡演海报

巡演海报

已经定居土耳其的Peter Murphy即将到访北京和上海,举办自己的个人专场。如果对音乐没有兴趣,可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是没关系,你也许听说过德国Bauhaus设计学院。在上世纪70年代末,英国有一支乐队索性就用了Bauhaus这个名字为自己命名,而Peter Murphy就是这支乐队的主唱。

演出时间、地点:

上海/2013年11月30日/MAO Live House

北京/ 2013年12月01日/愚公移山

演出内容:Peter Murphy &Bauhaus三十五周年纪念经典曲目

一不小心成“鼻祖”

和Peter Murphy以往的演唱不太一样,这次他不仅代表个人,还代表Bauhaus乐队。在已经公布的演出海报上,你能清楚地看到,他这次来华的目的除了个人意义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就是纪念Bauhaus成立35周年。

如果从悦耳与否的意义来讲,Bauhaus绝对算不上一个好听的乐队,虽然他们也写了一些旋律上口的歌曲,但他们最早成名却是因为一首如今听起来不太抢眼的歌曲。这首歌叫《Bela Lugosi's Dead》,也是乐队的第一首单曲。和那时其他发表单曲的乐队不一样,别人都会为单曲设置三四分钟的时长,为了满足当时广播体系的播放规则,也是为了满足DJ和听众的耐心,但《Bela Lugosi's Dead》将近10分钟,而且前奏长达3分钟,这对于那个年代来讲是一种挑战,甚至在1979年单曲发表的时候,有人将其归结为一首实验作品。

其实Bauhaus乐队不仅在名字上致敬同名德国学院,仔细观察更会发现,他们在专辑上使用的字体,都和学院当年用的字体一模一样,再追溯到更早,原来这支乐队的名字叫作Bauhaus1919,而1919年正是Bauhaus学院成立的年份。

如今看来,Bauhaus被誉为哥特摇滚的开山鼻祖,但是从他们自身来讲,并没有想那么多,最开始只是因为学习美术,深受德国艺术形式的影响,组建了一支向魏玛共和国时期艺术同行致敬的乐队,没想到后来被赋予了这么伟大的意义。但是当这个头衔降临到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日后的作品也确实开始朝这个方向去谱写。

德国文艺情怀在英伦

如今提及哥特造型,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烟熏妆和剪刀手爱德华,但是在哥特摇滚诞生的年月,最经典的造型则是短发、黑衣和直视前方如僵尸一般的呆滞眼神,这些东西都被Peter Murphy刻画得惟妙惟肖。后来窦唯因为王菲的关系不得不离开黑豹乐队,自组做梦乐队的时候,也受到Peter Murphy的影响,剪去了一头披肩长发,开始在舞台上模仿他的样子,用一种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台范儿面对观众。如今,这个造型已经成为过去,幸好那个年代张元拍摄与北京地下摇滚相关的《北京杂种》,记录了窦唯和做梦乐队在那个时期的哥特造型。

其实在音乐艺术层面,Bauhaus一直走在先锋前沿。当初他们签约4AD之前,曾与大量唱片公司接洽,只不过都以失败告终,原因不是唱片公司看不上他们的音乐,而是他们寄去的素材让唱片公司觉得难为情。MV真正大行其道的年份是1981 年,所以在1970年代末,很多唱片公司都还没有录像带播放设备,但Bauhaus已经用录像机拍摄了乐队现场演出,并将带子寄给唱片公司,结果大多数人的反馈都是“对不起,我们没有录像机,看不了样带”,后来迫不得已,乐队才进棚录制Demo,但这个例子已经足以说明,乐队在那时候已经开始意识到,影像艺术对音乐的影响。

David Bowie 好心办坏事

其实今天看来,当年的Bauhaus从没有过大红大紫的岁月,他们更多地是在独立领域受到追捧,或者说让许多音乐青年了解到设计领域的Bauhaus 体系。他们的成就是随着日后人们对哥特摇滚文化的追溯,一步步形成的。也许今天,他们在英国一个类似工人体育场大小的场馆里演出,观众可能会坐得满满当当,但是在当年,容纳他们的顶多是另一个愚公移山。

真正让他们受到大众注意的其实是一首翻唱歌曲,这首歌叫《Ziggy Stardust》,原唱是David Bowie。因为这个翻唱版本,Bauhaus第一次上了电视,Bowie本人也对这个版本和乐队造型赞赏有加。

在1983年出版第四张专辑前,Bauhaus已经宣布解散。而后他们重组过两次,在2008年那次,乐队除了演出还发表了一张专辑,只不过从主打歌《Too Much 21stCentury》看来,这时的他们已经没那么哥特,就连Peter Murphy本人也娶了一个土耳其老婆,信奉伊斯兰教。1980年代Bauhaus的歌用词繁复,即使你英语很好也要查字典才能看明白,但2008年的Bauhaus 一切从简,即使你英语再差,也能读懂他们对21世纪的无奈。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