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音乐

中国音乐节之怪现状:高速狂奔过度消费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0-26 09:24:52 | 文章来源: 南都娱乐周刊

 陈冠希也多次受邀参加内地音乐节,今年安徽某音乐节为他开出的价格是65万。

陈冠希也多次受邀参加内地音乐节,今年安徽某音乐节为他开出的价格是65万。

 万能青年旅店乐队在近两年大受欢迎,今年接下的音乐节演出估计多达20场。

万能青年旅店乐队在近两年大受欢迎,今年接下的音乐节演出估计多达20场。

痛苦的信仰乐队是音乐节常客,据悉其演出费已高达十万元。

痛苦的信仰乐队是音乐节常客,据悉其演出费已高达十万元。

中国人向来擅长一哄而上,俗世生活中抢盐、抢蒜、抢板蓝根,文化层面,一哄而上拍大片、一哄而上玩穿越,都是此民族特性的注解。甚至在最为标榜独立与个性的摇滚乐、独立音乐界,也未能从这一习气中免疫: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的大小音乐节名目繁多,呈现井喷之势,迄今为止保守估计已超过五十个。事实上,音乐节的井喷在去年已经发生,据十三月唱片的负责人卢中强分析,2010年达到规模的户外音乐节已超过40个。

此时距离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场音乐节不过十年。2000年,北京迷笛音乐学校在校园举办了第一场音乐节,这是中国音乐节热潮的序幕。早期的音乐节付出过“赔本赚吆喝”的代价,曾经显得孤单冷清,如今音乐节蜂拥而来,其场面固然喧嚣热闹,却令人担心泡沫效应——缺乏新鲜惊喜的乐队阵容显示了创新的后续乏力;大规模的复制移植不仅耗费音乐人精力,也过度消费了大众热情;而在管制中戴着镣铐起舞,更是派生诸种不便与尴尬。

这灿烂耀目的音乐节,这狂欢不止的音乐节,为了让它的生命力持久,这次,我们将以担忧与痛心、棒喝与反思的形式,表达对它的呵护与期待。

音乐节与乐迷

密集轰炸将耗尽热情

热情从来不是无限配额,即便对于格外狂热的乐迷而言。高度集中的狂轰滥炸,除了快速消耗现有乐迷的热情,对于培育新的受众群体也益处甚微。作为多次音乐节的参加者,目睹音乐节上的种种怪诞现象,我除了大惑不解,也已逐渐失去对于音乐节的兴趣与热情。

文_李小糖

困惑1

挑战乐迷耳朵的舞台

一旦音乐节井喷的泡沫幻灭,狂欢之后的萧瑟便是必然。目前的状况是:即便堪称国内屈指可数的成熟音乐节,同样面临着缺乏创新的局面:舞台设置大都是摇滚主舞台、民谣舞台、电子舞台和创意市集,因为场地限制而导致舞台设计不合理,乐迷们左耳朵听着重型右耳朵挤进民谣的局面难以改善。更有甚者,基本的硬件设施达不到要求,乐队的演出效果被大大弱化,糟糕的音响设备、不够专业的调音人员共同“强奸”乐迷的耳朵,此种音乐节无须“盖棺”已有“定论”。

困惑2

不能承受的交通之重

越来越多的音乐节被搬到了城市周边的远郊地区,多数以政府吸引旅游资源为背景,又或者为地产商的销售搭建平台。这些以亲近自然的名义进行的一次次狂欢,在喧腾至深夜之后,交通问题便备受挑战。尤其对于无车族的夜间返程问题,10点过后自然无法指望远郊的公共交通,单纯指望主办方的运载能力又不足以打消乐迷的不安,致使一些人因此打消前往音乐节的念头。音乐节只好无奈地流失了宝贵的受众群体。

困惑3

戴着镣铐的宣泄

这是一个让人无可奈何的事实:尽管音乐节标榜自由与宣泄,然而,在重重管制压力之下,这一口号并不能够完全落实,形式大于内容的局面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扭转。在市区之内举办户外音乐节,由于涉嫌“扰民”,故而问题丛生。今年端午节期间的“KAMA爱·音乐节”,黄耀明的压轴演出在众人还未回过神来的时候便被强行提前结束,导致众多专程赶来的歌迷愤怒不已。最令人哭笑不得的还有某些音乐节的安保之严格,不仅禁止歌迷跳水、POGO,甚至不允许站立观看— 原本是解放天性、尽情释放的聚会,却被迫如同观赏交响乐一般正襟危坐。你最想听的某一首歌可能会因为所谓的敏感而在报批的过程中枪毙,你想扛上一面自由的大旗绕场奔跑,或者兴致冲冲地冲上舞台?更要当心可能会被冒出来的监管人员一把按住。抱着自由宣泄的目的而来,却遭遇严格管制,其结果自然是扫兴而归,热情冷却。

困惑4

诚意不足的演出水准

国内乐队赶场演出频繁,重复度极高的阵容名单已经很难让乐迷们提起兴趣,于是港台音乐人和欧美乐队纷至沓来,音乐节看似以此获得了一针强心剂。尽管大驾光临的欧美乐队以退居二三线的过气艺人为主,但是对于中国乐迷来说毕竟也是一次了却夙愿的机会。然而不时会有国外乐队耍大牌儿、不尊重国内音乐人等让人失望的消息传出,正经不打折扣的演出少之又少,例如Suede主唱Brett Anderson第三次前来献唱,若干乐迷在风中等待他压轴出场,未料他竟是一首老歌未唱,众人难免抱憾而归!国内乐队表演名单审美疲劳,欧美乐队们不够给力,原本最吸引音乐节核心受众人群的理由便大打折扣。

困惑5

匪夷所思的阵容炒作

想要在众多音乐节当中一枝独“秀”,宣传手段就成了重要环节,但越来越向娱乐圈糟粕看齐的形式却惹人质疑。邀请曾轶可、杨臣刚等话题性人物本也无可厚非,而前期宣传极尽渲染、炒作之能事,难免与音乐节的原本意图大相径庭,难免引起乐迷嫌恶,网络上乐迷对此的调侃随处可见。对于主办方来说,这是一个吸引更多人气的绝佳方法,但是挑战音乐节核心受众的耳朵和审美,对于未来而言绝对是一场冒险的旅程。在更多城市的音乐节,压轴演出少不了流行乐坛的人气歌手,仿佛一定要上演“万人大合唱”才是成功之举,让整个音乐节更像是在“同一首歌”里勉强插进几个“怪咔”的演出。大众眼中的“全明星”阵容演上整整两天,绝非任何一个主办方能够负担得起的,频繁选择用口水音乐来考验死忠乐迷的包容的同时,无疑也是在过度消费他们的热情。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