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柯(资料图)
盗版、非法下载猖獗,唱片难赚钱歌手门槛降低,网络选秀一夜成名
“太麦(太合麦田)从此不签歌手,转型做版权公司。”太合麦田公司CEO宋柯近日宣布公司将转型。太麦旗下曾拥有朴树、李宇春、满文军、张亚东、麦田守望者以及沙宝亮等音乐人,但随着盗版和非法下载的猖獗,如今能靠卖唱片赚钱的歌手越来越少。
“传统音乐公司签艺人、做歌曲、包装企划、营销赚钱的模式已经过时!”宋柯直言,如今歌手不再需要专业的唱片公司,传统唱片公司通过签艺人赚钱的方式已经濒临死亡,这是太麦转型的最大原因。
前有狼
传统专辑
每张成本近百万
“如今推出一张专辑,大概需要100万元的制作费用,成本很高。艺人的收入在我们这儿占得很少。”宋柯坦言,太麦之所以不与李宇春续约,也是由于其续约成本太高。目前,太麦旗下仍有少许歌手合约未满,MIC男团作为太麦去年10月重磅推出的新人,无疑成为了业界的幸运儿。宋柯同时承诺:“只要歌手有合约在身,我们都还是会努力做好,尽量赚钱。”
一张唱片的成本到底包括哪些项目?前期筹备的录音费、唱片制作费、MV拍摄费、歌手造型费、专辑发行的宣传广告费、专辑发行后办税等,都是不得不考虑的。
后有虎
网络红人
“零成本”疯抢饭碗
“歌手门槛已经很低了,传统音乐产业模式可以说已经死了。”在网络泛滥的年代,歌手的成名已不完全是“挖掘—签约—幕后—培养—发碟”的传统过程,网络红人和选秀明星都可能一夜成名。“在这些背景下,我觉得唱片公司已经没有多大的存在必要。”宋柯认为,如今歌手的成功变得非常容易——
首先,音乐制作门槛大大降低了,过去必须找唱片公司才能够有良好的录音棚和强大的制作团队,现在只需要使用各种音乐软件就能轻松制作专辑,“歌手录好歌,一上传就行了;歌迷要听歌,一下载就行了。”
其次,歌手的营销门槛也降低了。宋柯说,唱片公司为了包装和推广一个歌手投资很巨大,例如打榜、做活动等,但如今微博就可以代劳一切,几乎是零费用。
最后,过去的歌手是通过唱片销售获取利润,但现在的歌手只要红了就开始靠商演赚钱。
所以
宋柯:
无奈之下选择转型
不签歌手后,太麦的未来将何去何从?“我不希望太麦走经纪公司的传统路子,我们虽然不签约歌手,但是我们会采购唱片,策划出代理、营销唱片的方案,成为一个版权管理公司,一个音乐内容平台。没有艺人,但等于拥有所有的艺人。”宋柯对此有着清晰的预期。
如今诸如旭日阳刚、西单女孩这种大红的网络歌手,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没有专业公司包装营销,却平步青云唱上了春晚,此后各种商演和代言纷至沓来,令混迹乐坛多年的“前辈”歌手与所属公司眼红。
是否因为网络红人让宋柯加快了公司转型的步伐?宋柯回答得模棱两可:“不一定是这样。在我眼中,网络歌手和传统歌手都是歌手,只是营销手段不同而已。”
记者调查
行业:传统唱片公司还在签新人
海蝶唱片的张先生说:“还没有考虑不签艺人这条路,之前刚签了一名歌手。”
环球音乐的吴先生表示:“签歌手的照签,目前还是有为艺人发片的计划。”
唱片公司签艺人真都在亏本吗?记者采访了金牌大风、海蝶、环球、东亚等几家唱片公司,其纷纷表示目前音乐市场的确在萎缩,但不会效仿太麦这种不签歌手的转型做法。宋柯也坦言这仅是太麦公司的内部策略,并不能代表整个唱片业的现象。“唱片肯定是基础,毕竟我们公司签的都是歌手,这一点各大唱片公司应该都一样重视。音乐作品质量上去了,市场反响好了,商演等其他活动才能有更广的市场。”金牌大风宣传总监张毅指出,目前歌手光靠唱片就能赚钱的的确很少,但他们公司歌手的保有量依然很多,最近才签下付辛博并砸钱包装。
张毅说,最近三年公司内地艺人许巍、周笔畅、李建、付辛博都发展得不错,在唱片销量和商演方面表现不俗,周笔畅更是刚刚以7位数的代言费成为吸金女王。
同步播报
个人工作室成新趋势
太麦作为内地规模最大的流行音乐公司,率先走向了转型之路。但如果今后真没有唱片公司来签约专业艺人了,今后的歌手之路又该怎么走?
如今,很多歌手都开始自立门户,中国台湾有以苏打绿、范晓萱为代表的“林暐哲工作室”;内地乐坛中以张靓颖的“少城时代”最具代表性,李宇春去年签约天娱后也成立了工作室。
宋柯认为这是一种未来发展的趋势:“艺人只要有机会,基本上都是用工作室的方式去做。”
唱红一首歌吃一辈子
“唱红一首歌吃一辈子”的现象其实并不罕见,例如提起张明敏只会想到《我的中国心》;提到黄安就想起《新鸳鸯蝴蝶梦》一样。
网络歌手的走红,一方面为他们赢得了人气,更重要的是迎来了“钱途”。
因神曲《爱情买卖》走红的慕容晓晓此前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毫不避讳地说,唱《爱情买卖》前她每月在酒吧唱歌收入3000元,但凭《爱情买卖》走红后参加商演,如今月入超过60万元。
早报记者刘睿常雄飞段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