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音乐

消费小众音乐北京渐流行 你尝试过了吗?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3-01 15:51:30 | 文章来源: 北京晨报

消费小众音乐北京渐流行 你尝试过了吗?

消费小众音乐北京渐流行 你尝试过了吗?

消费小众音乐北京渐流行 你尝试过了吗?

在日本与欧美,去Live House(指的是小型现场演出的场所)正成为乐迷们最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的文化消费习惯,这种方式正慢慢影响着北京的年轻人。鼓楼东大街上的Mao Live House、SOHO尚都里的微薄之盐、方家胡同46号院的热力猫俱乐部、718园区里的壹空间等,都在以不同方式尝试着Live House形式。或许因为它们“栖身”于文创产业区域,这种尝试被赋予了更多期待。

微薄之盐:同行多了有动力

特色定位:民谣

生存状态:售票能维持日常运营

2008年12月24日,自弹自唱的邵小毛开启了微薄之盐的民谣之旅,现在每天都有原创民谣演出,周末则是售票演出。微薄之盐的老板乔小刀相信,现在的小众一定能成为未来的大众,“对年轻人来说,民谣是个新鲜东西,而对年龄稍大些的人来说,民谣则是怀旧。”

乔小刀将微薄之盐定位为民谣风格,不完全出于对民谣的喜爱,“我当初做过调查,如果做摇滚,可能拼不过一些演出现场。”现在,每场售票演出百余人左右的人流量,再加上酒水收入,也能维持微薄之盐的日常运营。

近几年,北京的演出市场渐渐出现各类民谣演出场地,甚至有来找乔小刀讨“生意经”的,“其实我还挺喜欢和大家探讨经验的,同行多了才有动力,市场份额多了,大家才能一同进步。”已拥有三家微薄之盐分店的乔小刀表示,“现在专门的民谣酒吧还不多,开分店的更少,微薄之盐还处在积累阶段,我们希望先把北京的市场份额做足,然后再去复制我们的品牌,做连锁。”

热力猫:不以门票作为赢利点

特色定位:演出免费

生存状态:今年也许开分店

随着方家胡同46号院名气鹊起,附近的夜生活也被带动起来。热力猫俱乐部就安营在这个院里。门口的木质招牌配合外墙的黑猫造型,让这里显得活力十足。

老板李雷学音乐出身,“一开始没想要做演出,后来发现这个位置性价比很高,就开始做演出,做了快两年了。”李雷认为,热力猫的演出一定要有感染力,“如果现场没有感觉,不如回家听CD。”

目前,北京大部分的Live House都以门票作为赢利点,票价高低不同。“参与演出的乐队都还没有太大名气,如果靠门票为全部收入,除去给酒吧的分成,乐队基本上拿不到钱。因为很少有人会花钱去看并不太出名的乐队演出。”热力猫采取的方式是,有兴趣就过来看,可以消费一些酒水,没有最低消费,也不强迫消费。“一开始也是售票,30、50块钱感觉并不多,但票房很惨淡,赚不到钱,乐队也拿不到钱,现场观众特别少。免费演出后,起码人多了,现场气氛也很好,有些不太在乎收入的乐队,也因为效果不错而喜欢来这里演出。慢慢地,酒水消费也多了,乐队也能拿到一些钱。”

李雷从上升趋势中看到希望,“今年也许会开分店。我想小众音乐不会永远是小众,迷笛已经10年了,后来出现了摩登,去年全国大概有40多个音乐节,那些音乐节上都是所谓的小众音乐,但音乐节照办,因为可以得到巨大回报。我想Live House也会有很好的前景。”

Mao Live House:位置成全生意

特色定位:摇滚

生存状态:想把中国乐队带到国外

Mao坐落在鼓楼东大街上,复古而低调的大铁门和街道两旁热闹的小店显得有些不搭。不过进了门,就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地下音乐氛围。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不错的声场效果,Mao短时间内迅速成名。老板李赤说:“这条街有许多优势,不但是动漫青年的集聚地,还有很多乐器行,也是新开发的旅游地。”

在Mao的现场,除了疯狂的摇滚青年,更多的是大学生或者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李赤说,Live House正影响着这些年轻人,“组建乐队也好,增加观众群也罢,都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气。虽然是小众音乐,但摇滚的魅力就在现场。年轻人希望听到这个时代最新的声音,相信Live House会成为未来发展比较快的形式。”

Mao的生意不错,但李赤却认为开分店并不是最好的扩张方法,“乐队数量的增加是有限的,每一个新Live House开张都会拉走一些乐队,所以新Live House的生存也比较艰难,反而会让观众流失。”李赤希望Mao能够成为有代表性的Live House,“除了在非演出方面增加收入,我们还想做点新鲜事儿,比如把中国乐队带到国外,做一些全新尝试。”

壹空间:搭建文化产业流水线

特色定位:高端音乐演出场所

生存状态:安排演出容易,场场精品难

壹空间(The One)地处718传媒文化创意园,虽远离市中心,但更利于在场地上大展拳脚。录音棚、俱乐部、咖啡厅和工作室,1800平方米的场地比一般Live House大很多。

The One每年只做40到50场演出,在老板龙隆看来,安排演出很容易,但能做到场场都是精品不易,他更想把The One做成一个高端的音乐演出场所,“北京应该有更多现场演出的场所,大家有所分工,有专门做摇滚的,有专门做爵士的。我心目中理想的状态是,今天做重金属演出,就有专门给重金属做演出的场地,当然也有专做爵士、布鲁斯的场地,毕竟每个类型的演出,对于技术的要求都不同。现在我们还没有那个条件,希望未来能够实现。”

做唱片出身的龙隆认为,中国缺乏完整的演出和音乐制作体系,The One包含唱片制作、录音棚,也就是把演出当作商品,“这个场地我投资了2000多万,所以像一般演出场地依靠酒水和门票回本在我看来并不现实,我希望打造一个文化产业平台,在平台上衍生出更多文化产品,通过这个平台为唱片业摸索一条路。”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