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世俗化似乎莫可阻止,艺术也随之在现代艺术之后开始了社会学转向。但抽象艺术却是在寻求艺术不可见的幕后真理。两者交错而行,抽象艺术背时逆流而上。抽象艺术在此代表了基于艺术本体的精神高地,但它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环境却背离到一个实用、工具的庸俗社会学逻辑中。由此带来的抽象艺术困境成为当代抽象艺术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抽象艺术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演进仿佛是一场孤独者的剧目,从中折射的却是近百年来审美精神的贫瘠和荒原。
艺术从来就不是一种既定的规则能够限定的。不同于西方和现代艺术语境下的当代中国抽象艺术自有另外的叙事和风景。作为抽象艺术的历史概念,显然是一种过去时的现代艺术风格。但在未完成的现代性现实中,并非一切现代价值观都随风飘去。就中国而言,不仅社会启蒙现代性的完成遥遥无期,审美现代性也形单影只、支离破碎,在时代的夹缝中勉力前行。因此,表征审美现代性的抽象艺术在当代中国的进路远未完成,但也注定是孤独的事业。孤独并不可怕,反而如修行。尚平君正是这样一位潜心修行者。
尚平君一路行来,颇多变数,但对艺术的坚持和信仰从未改变。正因为这种信仰的坚定他才要不断地改变生活,不与世俗妥协。当年青春年盛,尚平君以超出常人的毅力终于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上世纪的80年代,虽然说是中国现代艺术思潮广泛传播的时期,但是在政治工具惯性的中国,社会变革的欲求显然更为强烈。大多数画者没有耐心去钻研纯粹的艺术本体问题,而使艺术成为新的社会介入者。尚平君又一次显出他的执拗,艺术内部不可见的地方反而成为他最有兴趣去冒险的目的地。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而是寻求抽象之源。不能说这不是独属于个体的特别情感,他选择抽象艺术并不是基于某种理性的历史分析,而只是因为情感的直觉判断。他要找的艺术真谛存在于抽象之中。
上世纪80年代的浙江美术学院,领国内现代艺术风气之先,颇多弄潮儿涌现,如黄永砯等人。更有赵无极、万曼等海外著名艺术家来华讲学、设立讲习班和工作室,影响了诸多青年才俊。那时对传统艺术的回溯和追念也重新开始,黄宾虹等人的现代价值开始凸显出来。尚平君耳濡目染,心领神会,早早就在学院内开始了非主流的抽象性艺术探索,以及毕业之后长达三年之余的更为前卫的行为、装置艺术的实践。
当90年代之后的后现代语境中,消费主义的艺术盛行天下,尚平君反而坚定了抽象艺术信念,默默但却是绝对地明确了自己的抽象艺术方向。他冲破保守、古典的学院机制,又不为后现代虚无主义所惑,回到了抽象艺术的现代之路。尚平君说那是1993年,中国当代艺术当时正在威尼斯双年展崭露头角,尚平君却暗暗开始了孤独的抽象艺术探索,直至今日。
2013年尚平君在北京悦美术馆做了题为“境心相融”的艺术个展,全面展示了自己近三十年的抽象绘画创作,阐释了抽象艺术与内在心灵塑造之间的关系。自然之境,物理之境,若无心灵进入去感知,只宛若一片未被唤醒的荒原。一个完整的世界,包括了神界、自然界、社会界和心灵界。但是人能自知自己的心灵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在艺术中表达出心灵之境及其抽象镜像,更是晚近以来的事情。唐宋之变,禅宗以心灵顿悟影响了本土的中国思想,宋元时期出现了被方闻著为《心印》的文人画士气。明代王阳明心学显现,笔墨也愈加走向形式本体。现代艺术能够走向抽象表达,自然也离不开西方启蒙思想对人性的启迪,因此心灵能够对外在世界有了抽象的感知,能够在艺术中呈现抽象镜像。如果没有心灵与抽象之间关系的揭示,抽象就仅仅被理解为具象的简约和概括,那只是一个没有情感的物质关系。另外一种把抽象艺术的源头追溯至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说法,本质上也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抽象艺术的心灵之源,而只归于了外在形式。这也是抽象艺术在中国极易进入的文化民族主义误区,从而忽略了抽象艺术的心灵本源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我们需要回答,中国艺术与思想传统真正能够给予抽象艺术的是什么?
尚平君禅修多年,对心灵世界多有体验和守护,并将之融入生命和艺术感知。这种认知绝然不同于现代以来如此确定和计算的工具世界。世界也绝不是可以无限征服的,也不可以人定胜天。我们在世界之中其实如蝼蚁、如尘埃,人必谦卑方可知世界,知真理,知心灵,知艺术。
抽象艺术与人的心灵自觉相关,在现代西方出于理性,而在未完成的现代性的中国,亟需补上理性启蒙这一课。此外,东方信仰与哲学中那些顿悟和自在的心动和心静提供了另外一种心灵自由的方式。这也正是在尚平君抽象绘画中的特出之处,他以信仰融入生命的方式呈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现代转型中能给予抽象艺术的创造性价值与拓展空间。
两年之后的2015年,尚平君将要开始他在上海油画雕塑院举办的又一次个展——“心境随行”。这一次,尚平君更加推进了他对抽象艺术创作的思考。
抽象艺术首先要建立和心灵之间的内在关系,回到它内在超验的建基逻辑上。此外,还应看到,世界不只有内在,表象亦应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秩序。这是一个警示,抽象艺术——现代艺术中的抽象艺术,既是纯粹的存在,也可能是精致而消极的存在。而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抽象艺术显然要不同于此,注入新的时代意义。
三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崇尚消极的、世俗的自由,抽象艺术孤独而边缘。事实上,现实处境依然是个伪自由的幻觉,真理——无论是现代艺术还是当代艺术中的,依然被遮蔽,只能是一种称为智性的隐晦写作。如果,抽象艺术只是审美的和心灵的,而没有面向外在的实践世界,心灵没有成为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此存”的存在者的心灵,抽象艺术将无法产生与当代的交集,抽象艺术也无法获得自我救赎。这已经不只是抽象艺术的问题,而是整个当代艺术的问题。但是不经由这个问题的思考,抽象艺术就没有新生。
当代艺术在今天更为重要的是面对现实的真实处境,积极介入现场,是为文化政治。似乎无关抽象艺术,却正是作为当代艺术的抽象艺术的关键。抽象艺术在当代艺术现场需要为现实而触动,它的语言不仅由内心生成,更由现实而激发。是为“心境随行”,作为尚平君本次上海展览的主题。
人非无情物,既须修行问道,又须道成肉身,方能道身成言。抽象艺术潜心问道,却不可肉身无情,否则道不免虚空,无中生有,落入文字游戏。
观尚平君近作,抽象语言已不仅是视觉,而成为触觉——作为触觉的视觉。正是其中的触觉感,让观者体验到艺术家创作的每一时刻的即时存在,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当下反应,他的情感,他的冲动,他的直觉,表露无遗,坦坦荡荡。相比之前的心境修行之作,而今这一些作品显然更为强调心灵的实践动作。不是波澜不惊,心若冰清,而是动如脱兔,收放自如。触觉感受所联接的所指那一端,是画室外画架下无比丰富而复杂的世界万象,其中最真实的莫过于中国社会的雾霾和魔幻。艺术家面对如此现实,若不动情,越抽象就越虚空,最后与时代毫无关系。
幸而,尚平君的近作中有触动、有直觉、有敏感、有热情,当然还有他几十年的信仰修为,能够容纳来自现实的生命冲动。所幸,有了他画面中波澜起伏又处变不惊的触觉表达,抽象艺术没有孤独地悬置在心界,而是在开放的心灵中去关怀天下、容纳百川,成为真实世界的一种镜像。
论及艺术的真实与自由,中国艺术家要补上的课实在太多。无论在短促的中国现代艺术传播时期,还是在喧嚣的当代艺术消费主义时期,抽象艺术都是一个孤独的行者,但它的坚毅和使命从未消减,尚平君的抽象艺术可为例证。从而,面对历史长河与无尽未来,抽象艺术在传统、现代、当代意义的缠绕和思辨中能够从容穿行而过。郝青松/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