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炳延:我要用生命追求书法艺术

时间:2013-11-14 13:37:50 | 来源:艺术中国

问:情景书法大展08年您就做了,是吗?

杨炳延:应该说是09年策划的,10年春节展览的。

问:当时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情景书法大展呢?

杨炳延:这得从我到了美术馆说起,到了美术馆之后做了名家书法提名展,大家书法邀请展,还做了篆刻艺术大展,为了跟当时的形势结合起来,还做了一个迎奥运书法大展,这几个展览它有它的一个目的,展览的目的是为了收藏,我到了中国美术馆之后,提出了一个理念,就是以展促藏,美术馆过去没有大量的收藏书法作品,没有把书法作品的收藏作为一个工作来做,从一个展览做完了之后,美术馆的书法收藏就做起来了,是从这些展览里头选的符合收藏标准的书法收藏起来了,所以我到了美术馆的任务孙家正部长当时提出来的要把书法收藏做起来,这样来讲的话我带着这样一个任务就把书法收藏做起来了,那么在这一段时间除了美术馆策划的展览之外,还有各个地方策划的美术馆搞的书法展,我见到了这些书法展之后,这些书法展都是有一定的目的,特别是个展,越展这个作品搞得越大,作品好像有些越大越好,曾经有一个人把中国美术馆中厅一面墙从上到下全部写满他的作品,就成了一面墙上一副作品,那么这样子的话大家慢慢就产生了一个思考,是不是我们写字就是为了展览,这样子大家就开始回想这么多年来的展览,逐渐的大家认为到书法变成了展厅文化,所谓展厅文化就是写出字来拿到展厅去,展览完了没有用处了,因为美术馆也不可能收藏那么大的作品,个人拿到家里也没有地方挂那么大的作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展厅文化,展厅文化里头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形式,有好多形式大于内容。

就为了把书法所谓的展览搞热烈,没有写多少字,在书法的裱装和颜色上去做文章,这样就进一步地加深了展厅文化的理解,实际上这书法不是展厅文化,所以我们美术馆里在认知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不应该往这个方向走的,为此我做了一个思考书法它是做什么的,能在中国几千年来书法发展不衰败,而且越来越盛,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书法本身是一种文化,这一种文化渗透在我们各个领域,再就是书法它是和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它是离不开的,那个书法既然它是一种文化,它和人们的生活相关离不开,那我思考了一个展览在考虑书法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头能发展到几千年,发展至今,在唐朝以前书法基本上是写一些尺牍文人们在传送,或者抄一些碑文刻在碑上,形成了书法的传承的点,就是靠着尺牍和碑文,到了宋代之后,一些文人开始把书法挂在屋子里欣赏,一边欣赏一边研究如何写得好,如何写得更有点艺术性,那么事情发展到如今我们回想起来,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它和我们中国的文化的孕育生长的地方是离不开的,比如说我们的庙宇,殿堂,我们一进去都能够看到对联看的书法甚至佛堂一进去一个大雄宝殿,这是它的文化象征。

那么还有我们老百姓家里,挂着一副书法能既欣赏它的内容,又来读他的艺术,还有我们祖国的山川,这个大山上写上一两个字,能把整个山脉的这种精神给提起来,比如说恒山,恒山有两个几丈高的大字,在进入恒山山岭的时候写着恒宗,恒宗两个字已经体现了整个恒山的一个文化的概念,还有我们写的招牌,因此由这个线索策划了这个书法的情景书法大展,在策划情景书法大展的时候,美术馆做了几次研究,以我这个线索为主做这个展览产生了七个厅,后来又加了一个厅,那么这里头有一个喜迎新春的,叫新春盛况,有一个在山上刻上字的,我们都摆到了我们的展厅里头叫山水情怀,还有我们的庙宇殿堂里头的叫殿堂庄严,还有我们的农村叫乡居风雅,还有我们的文人居室挂的书法,那叫文人雅士,还有园林高知,百业闻兴等等这些我们设计了八个厅,来反映书法之所以能够传到现在,它和文化,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把它搬到展厅来了,特别是新春盛况一进展厅,上头挂着对联,挂着灯笼,两边对联全都是红纸很喜庆,这次书法会是文化的源泉,这种现象在我们农村里头,城市里头过春节都是要贴对联的,所以它就反映了书法的文化。

在殿堂里头我们进了故宫,故宫太和殿的正殿上写着正大光明,这既是统治者的一种追求,也是反映了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所以我们把这个摆到了美术馆,可以说是做了它的情景而后把它的文化也搬进去,还有把我们这个佛教的,道教的全都搬进了这个殿堂里,我们更有意思这一次展览搭建这些情景之外,包括山水,包括农村,包括雅士,园林里头还有街道上,我们还做了声光电的,当一进到庙宇殿堂里会听到里头一些读经的声音,敲木鱼的声音,逐渐的有一些光给你衬托起来,当我们走在乡间雅室里头能看到潺潺流水,能听到鸡的叫声,鸡鸣声,我们走到了文人居士里头,可以听到琴声,走到山水情怀这个厅里头,可以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可以观摩到山水,观摩到大海的感觉,那么这里头的话都有一些声光电的东西,把这个展览烘托得非常好。

所以这个展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我策划者来讲,就是要研究书法它回归到它的文化,书法也回归到我们的生活,如果书法脱离了生活,那它存在的意义就会大大降下来,如果书法文化受到了影响,那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会起到一个作用,所以这一个展览顾名思义,情景书法大展,就是把书法适宜生存它的文化生活它的背景,给它搭建起来,叫我们的观众去联络这种感情,我美术馆提出了做展览的一个叫做构思,就你做展览是为了干什么,所以我说搞书法展应该是展览论书,所谓的策划展,搞展览你展什么,这是情景书法展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展什么,展的文化和生活与这个情景结合起来,所以每一个情景里头搭建好了,写的诗词,写的内容,都要和这个情景吻合,这是展,你展就是要叫人家从中间得到什么,所以策划展览者一定要想到群众他会得到什么,自然的就得到了书法它在中国几千年来有很强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生活在我们之中,这样就达到了览的目的,观众在看的时候,在览的时候能够从中领会到,能悟到书法它的本质,它是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汉字,这样给览者就有一个启示,他能从中得到展览应该得到的东西。

当然我们还利用了声光电,我们出了书搞了研讨会,这就是整个完整的书法,所以这个书法展览的理念就充分运用到了情景书法大展当中,展览书论这回我们出了一本书有很多参观了这个情景书法大展以后这个观众,为此写的文章,把它都收集进来了,所以这个展览非常完整,它的目的就是围绕着书法文化,书法艺术,书法生存它的环境,搞了这么一个展览,所以这个展览反响很强烈,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通过这个展览,书法家发挥了思考,过去那些展览里头是不是有好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就是展览是为了什么,书法展为什么,所以很多书法家从中得到了启示,后来好多展览书家的展览都带上一些情景,说明我这副字,我这个展览的这个内容是为这个地方服务的,这个书法家都有了这方面的思考,所以不仅在观众当中影响很大,在书家当中也对书法的展览产生了新的思考。

杨炳延:在美术馆欧阳中石在07年的时候有一个讲座,他的讲座的内容就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在这里头欧阳中石讲到了书法的生存环境,我在考虑这个书法情景大展的时候,先生这个讲课也有很大启发。

问:他怎么说的?

杨炳延:书法艺术的生命力的时候,例举了很多比如庙堂,比如大山上的一些字,这些字在那里起到的一些作用,所以这本身提示到了,他之所以能生存下来,跟这个有关系,但是当时没有提出情景这个词来。

问:你的先生欧阳中石,他对你的影响从哪些方面体现呢?最初如何跟老师结缘的?

杨炳延:我这一生我曾经讲在书法的发展过程当中,我是忘不了的,感激的是两个人,第一个人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把我领到了怎么写字,怎么写好字上,因为从小家教比较严,在家里头经常写字,一直到了部队也没有离开这个写字,我有幸在80年代初遇到了欧阳中石先生,可以说这是我第二个不能忘掉的人,那是在1986年在北京军区一个战友提供大队的礼堂里头,他给北京军区的书法爱好者去讲课,在当时文化大革命刚过,各种事情都在恢复过程当中,书法教育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欧阳中石在北京军区机关给机关上课,连续不断,80年一直到89年不断地去,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那一天在体育场的正中央,欧阳先生有一个客座,一边讲,一边着手笔划着怎么写字,我们大家有四五百人,坐在体育场的东看台,他是由西面向东,他在那儿比划讲课的那个情景一直是反映在我的脑子里,讲完课以后,他给大家要写字,那会儿从来不要钱的,都是贡献,而且讲课是星期天的晚上或者星期天的下午,那会儿只休息日一天,他那天时间拿出来去讲课,所以脑海里经常反复出来的就是他讲课的那个情景,

他给人家大家写字的时候,挥笔洒墨的时候,那一种感情,这一生可以说是不能忘怀,后来我就去他家看他,拜他为老师,他对我也特别喜欢,后来到了09年,我到08年还读了他的访问学者,所以这是我很有幸的,那么从先生身上我学到了什么呢,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像欧阳中石把中国的书法教育和其他院校一样,他比较靠前的除了搞社会上的教育之外,在90年代首先产生了两个博士生,硕士点不是最早的,博士点在首都师范大学,在欧阳中石先生这儿是最早的,后来又幸成了博士后,这个一系列的访问学者,这个教育的体系,那么他给我的印象最深的第一点就是一个执着的追求,对书法要有一个执着的追求,这个执着的追求源于的力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第二点就是先生的做人,先生的为人有求必应,和大家在一起到目前那么高的位置,还是很平易近人,这就是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得以传播,自己不惜余力去工作,这种品德是很高尚的。

当然第三点就是对我的学书法的启发,80年代我曾经在书法函授大学读过三年书法专业课程,也领了毕业证,但是我当时写的字还不能说入了门,先生给我讲了一家和百家的问题,那时候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从小一直到80年代末这就是将近40岁的人了,40多岁了在摸索的书法的路子,先生给解决了学一家的问题,90年代的发展书法是一个飞跃,就是先生的指导下,学一家,学欧阳询,才有了一个把如何写好字,转向书法艺术,这是先生对我来讲我是永远不能忘的。第四个就是书法教育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是要坚持的,同时书法学习也是要坚持的,先生甚至于用笔用墨,因为我经常看他写字,用笔用墨甚至于整篇布局都给我讲得很清楚,这就是有这个大的到细微的,甚至怎么和墨都跟我讲得很清楚,所以我觉得先生对我来讲他是喜欢我的,我更是执着的对他的一个追求,我简单说,我的父亲把我领到书法的路上,欧阳中石使我走到书法艺术的领域,这是永生难忘的,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也可以说是在先生的指导下,我对历史上的书家做了一些档案的了解,也对他们的创作的一些作品,实际上是一些碑帖做了一些研究,最后选一家我确定选欧阳询,为什么选欧阳询呢,这里头有一个人品问题,欧阳询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实际上他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在唐朝初期很正直的一个人,这是我喜欢他的人,更喜欢他的字,他的字在古人里头对他的字的看法讲了很多,特别讲到了他的书法骨气竟陵平正中见鲜丽,古人讲欧阳询的书法骨气俊俏,法度严整,于平整中见鲜绝,它的正书线路得中,刚正不阿,他的草书如旱浇的水,蟾蜍走穴,笔势很少,如五库冒极,雄健如飞,这是古人对欧阳询的评价,所以我从古人对欧阳询的评价抽出来了四个字,欧阳询的书法一个字要学他的气,一个要学骨,一个要学险,一个要学正。欧阳询的书法比较突出的代表的行书是梦点贴,卜山贴,思路贴,这三个贴子传说是他的笔迹,这三个贴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气韵贯通,首位呼应,给人感觉是一气呵成,非常明显,那么这个书法里头的结构,就是它的骨骼处理得险中有正,给我来讲的话是很佩服的地方,比如有的字你看了它倒了,实际上一笔下去就把整个字给托起来了,我的书法能够发展到现在,比如说刚柔相济,就跟着欧阳询书法的气和他的骨是连在一起的,骨是钢,气韵之中就出现了柔,所以对欧阳询书法还有一个感觉就是他给人有一个正人之风的感觉,欧阳询的行书我们拿出来以后,古人叫正法,就跟我们现在做人来讲,把欧阳询往这儿一摆,我觉得要认认真真做人,认认真真写字,就不能瞎写了就这么感觉了,瞎写都不行。

所以我这个书法当中的气骨有一些大字显得很正,很正的大字,我的榜书写的大家是有评论的,在我的草书里头有的字的笔划写得省去了很多,一笔能代替几笔的感觉,这也是欧阳询行书的特点,所以我觉得学欧阳询的书法,有气骨险正之意,我能在这四个字的过程当中,能把它运用融合得特别好,那才能把这个书法写好,那么书法学一家是指的把这一家都统了,进入到我现在的这个之后,实际上我又采纳百家的东西,比如说当代的我的先生,还有我先生的先生吴玉儒我看了他们不少帖子,看了他们不少字,我跟很多人在研究,大家都认为我近半年来融入了不少吴玉儒书法的东西,可以说在书法的学习过程当中,搞通一家,弄懂一家,学的像之后再去融合百家,采百家之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这个字才能写好,才能有自己的风格,我路子是这样走的,体会是这样,也可能大家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我总觉得学一家融汇百家是成功的路子。

问:您如何形成自己书写的风格和特点?

杨炳延:这个也有好多人在研究,说你怎么着就出了自己的特点,实际上我在想一个问题,书法是什么,书法是借助汉字书写书者表现自己精神美的艺术,这里头有一个认知,有一个学养的问题,就是只要是认真地学习古人,我想自然地流露出来的东西是能成为自家一家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古人和今人,他接受的信息不一样,性格不一样,人的经历不一样,书法能把人的人生、经历、学养整个带进去,反映出思想里头的美、精神美,所以不要说我要搞创作,我要搞自己的风格,我不主张去追求风格,实际上你的风格是在学古人过程当中你的学养,你的历练,一种美的融合流露出来的东西是你自己的风格。有好多人讲,找个性,我要去多增加自己的个性,往往增加自己的个性,天天考虑自己的个性就没有古人的东西了。书法是传承下来的,这个传承过程当中,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我们历史上的好多大家,有的像黄山,比如说黄山之美,王羲之的书法也美,但是真正比黄山,我想有的人正人之法很鲜丽的,像欧阳询的书法艺术我甚至都把他比作黄山,还有颜真卿的艺术,我往往把他的严谨和他的大气比作是泰山,那么等等还有一些人,我这种比喻,是说我们历史上的好多书家,他的形成过程当中已经堆起了一座山,我们是在山上去更加一个风景尽美呢还是我们从开始堆一个大山好堆,我有的时候去用这种比喻去比喻过,但是我觉得在黄山上继续追求,甚至于放上两块石头,能够放在那个地方站得住脚,我已觉得足以。

问:你对书法的理解是什么?

杨炳延:我曾经写过两篇文章介绍如何理解书法。我认为书法是一种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与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书法又是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因为它借助汉字来书写,借助汉字的书写来表现自己精神内在的东西,表现出美、修养、学养,那是书法才能达到的。我们经常讲的“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你的学养,你的修养,你的德行,都能在书写过程中挥洒出来,这是其他艺术所不能及的。所以中国书法艺术,非常伟大,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这一个奇葩,书法文化脱离不了汉字,它又为汉字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现在的简体汉字,有好多从草书来,从书法来,过去古人讲书法为什么能发展到艺术性?古人认为书法是书写汉字这样一种艺术,但是往往有的时候他不受汉字的拘束,他会表现出更高潮的一种书写,这种书写历史上承认下来,那是艺术的境界,所以理解书法一定要从书法它的本质上去理解,它的本质是离不开汉字,它的本质是一个精神艺术,它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美的艺术。

所以我理解书法的话,它是文化,又是艺术,它是一种汉字艺术同时又不受汉字笔划的约束,这一种艺术太伟大了,他给我们中华民族增加了光辉,我的先生曾经讲书法像穿珠一样,把汉字一个一个穿起来,使汉字更焕新彩,所以我们不要把书法简单地看作一种写字或者是简单地作为一种我们认识几个字,会写几个字,想想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在我们的历史上整个传承下来是靠的汉字,解脱不了的,但是想想在没有印刷体的时候全是写下来的,全是靠过去的书家记录下来的文字,记录下来的文章,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广大,所以我们书法人应该珍惜这个艺术,应该热爱这个艺术,不能去玷污它,应该把它发扬光大,我有一句话叫做书法可以传情,可以言之,可以表述自己的思想,我是要用生命来追求的,书法艺术对我来讲是体现生命之精神,我要上下求索,要认真去研究,这也可以说是后半生的很重要的一个追求吧,后半生把这个要做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问:毕竟这个展览是在法国,如何让外国人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理解中国独有的书写艺术呢?

杨炳延:对于这次展览放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实际上是希望多一些法国人能看到它。我在中国美术馆策划,在和国外的艺术家交流的时候,曾经因我是书法家也谈及到书法,像法国人、奥地利人,他们的抽象派艺术非常崇拜中国书法,他崇拜中国书法的线条,也就是今天讲到的线条之美。我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他们曾经说书法线条给追求抽象艺术的艺术家很大帮助。我这一次去的时候想过这个问题,我在我自己原有的基础和风格上,故意加大了线条的风采,有一些字线条写的很长很美,富含交叉之美和线条的柔韧之美,以及线条的苦涩之美,甚至于对浓淡干湿形成的线条存在一种似有似无。这一次我在创作过程当中都把它运用上了,我想可能国外人也像看画一样来了解书法,如果能达到他们从画上来认知书法,认知中国的艺术,我想这是我的成功。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