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卓著 大家风范--陈大羽先生的绘画艺术

时间:2012-03-08 14:32:33 | 来源:艺术中国

艺术家>陈大羽>相关报道>

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陈大羽先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艺术大家。他以自己的创造性成就,丰富了中国现代水墨大写意画画库;他在处理继承与革新关系上的辩证态度和表现出来的高度智慧,在同代人中出类拔萃,发挥了示范性作用;对今天和未来的艺术家,也具有启发意义。

陈大羽先生(1912-2001年),原名陈汉卿,1912年5月出生于广东潮阳绵城平东乡。21岁时在本家伯父的资助下插班考入上海美专国画科,得到吴派杰出弟子诸乐三先生的鼓励和赏识,学习吴昌硕大写意画风。诸乐三(1902-1984)系吴昌硕外甥,得舅氏家传,擅长书画、篆刻,也是诗人,其写意花鸟笔力苍劲,墨色浑厚,布局严谨。1935年,陈大羽在上海美专毕业后,先后在青岛、上海、无锡、苏州、南京等地任教,与当时画界名流、刘海粟、黄宾虹、王个侈、陈半丁、关良、朱屺瞻等人交往,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1944年游学北京,得到齐白石老人激赏并收为入室弟子,并为他取名翱,字大羽。白石老人为大羽作品题跋:“论艺术要能有天分过人,有此画鸡之天分,天下人自有眼目,况天道酬勤,大羽弟应得大名”。1947年应时任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邀请到该校执教。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后,先后在华东艺专(无锡)、南京艺术学院任教,他一面从事美术教育,一面进行绘画创作,在两个领域内均表现出不凡天赋。

近现代传统中国画的变革,与书法、篆刻有密切的联系。书体和篆刻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画笔墨、章法和风格的创新。而书体、篆刻的革新源于学界对古代碑石的发掘与研究,进而影响书画创作。在花鸟画领域,清代的赵之谦先学习北碑,字体一变方峻遒劲,拙朴奇肆;后又摹拟周秦金文石刻和汉代碑板,面貌再一变,方圆合度,得潇洒沈静之致,从而增强了他绘画笔墨的力度和气势。在这方面,他也影响了之后的吴昌硕,吴昌硕最擅石鼓文,刻印远追秦汉,这在他浑厚的用墨和苍劲的用笔中均有所体现。至于齐白石晚年绘画的变法,从金石和碑文中得益匪浅。

陈大羽先生在对赵之谦、吴昌硕的研究中,从齐白石艺术创作成就中,深刻体会到学习金石、碑文对领会传统文化精神和提高书画创作能力的重要性。经过长期的钻研与磨练,他积累了书法、篆刻的深厚功底。他学汉魏碑,打下隶书、篆书的扎实基础,对《石鼓文》、《散氏盘》、《三公山碑》、《张迁碑》等研究有独特的体会,并融合了前人的经验,形成独特的风格。他的篆书体势方正宽博,颇有骨力妙趣;行草笔势流畅,富有风韵和神采,与当时书坛恪守古法、不思变化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应该说,陈大羽的花鸟画创作之所以如此辉煌,其中有书法和印味融入画中的因素;反之,他又善于把绘画的意境和法度渗透到书法和印章的创作之中。他在艺术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充分证明他是20世纪一位“金石流派”的大书画家。

陈大羽先生多才多艺,花鸟、山水画均佳。花鸟画尤其有开拓性的成就。他学习吴昌硕和师从齐白石,是继承他们的精神,而不是摹仿他们的绘画面貌。他十分注意保持自己的个性。题材上,陈大羽很早擅长画鸡,他画各种形态、各种“性格”的鸡,且风格独特,可谓在画坛“割据一方”,独领风骚,深受人们欣赏。可是他不以此为满足,而是不断探索和拓展自己的表现内容,达到花鸟虫鱼无所不能的境地。不过在花鸟画领域,题材内容的变化毕竟有限,而绘画形式语言的变革却有很大的空间。他从前辈大师那里广泛地吸收营养,为我所用,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表现自己内心的深切感受,从而拓展了作品的人文内容。他心中有古人,又有“我”在。在他的作品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他的真情至性和由此产生的个性风格。他是一位有博爱精神的艺术家,他对自己的表现对象,都充满着感情和爱,努力揭示其内在的生命和形式美感。他是一位有广阔心胸和深邃见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有大的格局和气象。每一幅画的布局、构图,都有不用于别人的奇思妙想和出神入化的手腕,但又是那么有天然趣成,丝毫没有雕琢痕迹。笔线的遒劲有力和墨色的酣畅淋漓,形成陈大羽先生花鸟画精妙的物体神态和不凡的写意气势。可以想见,他像写草书那样,执笔稍高,悬腕运笔,用全身体力、臂力和腕力作画,点擦皴染,均在有意无意、有法无法之间;笔迹墨块的远远近近、疏疏密密、正正斜斜,在缤纷离乱和纵横错杂之间,有气相连,形成触动人们心灵的气韵和节奏。需要指出陈大羽先生在墨与色的运用上的造诣,他善于用泼墨、破墨和积墨法,经常三墨同时运用,墨色变化多端。他尤其敢于用浓墨配以浓色,敢于用喜庆热闹、醒目的红色,配以与之相协调的墨和其他色彩,画面鲜明、醒目,气势宏大,意境开阔,格调高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晚年画风更是老辣稚拙,雄浑纯朴,进入极境。人们评价陈大羽先生,说他是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之后一位最杰出的写意花鸟画大家,应该是当之无愧的。陈大羽先生在2001年离世前为自己的画集撰写的后记中说的两句话,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他的艺术成就。他说,“艺术需要积累、顿悟,厚积薄发”;又说在他的笔墨生涯中“虽有苦涩,但更多的是欢乐”。纵观他的一生,他始终以勤奋的劳动,坚持探索,从不止步,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从而取得卓越成就;他无限热爱生活,始终发掘生活中、自然中美好的事物。他的艺术是明朗、乐观和充满生气的,给人们提供的是欢乐、喜悦和希望。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