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炳延书法事业与书法心路

时间:2010-09-08 14:04:55 | 来源:艺术中国

当今执政的中国官员有几人堪称书法家,我真的说不太清,起码是没有毛泽东那样天才绝伦文史风流的书法家和诗人了。偶然从媒体上看到某官员以毛笔做签到状,那书法水准恐不及日、韩人士,真令人心寒。杨炳延在老百姓眼里也是不小的官了,可他的书法就满像个样子。其书不借官衔而远播,乃以其专业水准广为书界知晓。一位从政的官员不因身份而彰显其书,却如专业书家,扎扎实实地沿着欧体的路子,临古悟新几十年,成为书坛认可的独标一格的人物,确实不易。

他自己说,幼年从父抄写中医药方;读小学写大仿吃老师偏饭;参军后有缘拜书法教育大家欧阳中石为师,练字之报纸能装满一卡车;於文化部工作,得便欣赏各门类高雅艺术;於国家图书馆任职,有福研读善本碑帖;於中国美术馆任职,分管书法等多门艺术展览、研究、收藏……这一切都出自他真心的喜好与乐为。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炳延君真乐之者也;这一切又都是他的缘分和机遇,好像老天爷为他预设的路不是官位的直线升迁,而是由书法边缘而中心逐渐升堂入室的阶梯;这一切又都发生在书法回温甚至於“书法热”的时空里,待他在美术馆策划学术活动时,文化部方正式批复同意将书法列入收藏研究范围,从现代美术博物馆角度,书法已回归美术格局,这就是天时。炳延君便由此成为书法艺术的活动家,直至退休后参与策划的“情境书法大展”达到高潮。凡成就一事者,必天时、地利、人和,诚斯言也。

炳延君书法的成就,是与中国美术馆近年来书法、篆刻学术展览、研讨、收藏、出版事业的兴旺联系在一起的。当他把书法当做自己的生命需求且进入学术层面之后,益发热爱这个事业;当他策划书法的学术活动时,他与各位交流的是最高层次的学术信息;当他意识到书法“进入美术馆,就是进入历史”,认识到博物馆的功能“说到底就是为民族保存和唤醒文化记忆”时,其公务、事业便超脱了个人私利而有了精神的寄托,他个人的书法探索也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担当。

作为书法家个人的造就,当然又有些特殊的条件,天才与悟性是少不了的,勤奋与苦功是必须的,综合性学养是必修的。炳延君自幼即显书法智慧,青年累书法苦功,中岁学养渐丰厚,乃事业有成。他从电脑上传来《炳延诗词稿》,或睹物感时,或游兴抒怀,或风云际会,既有“世路蹉跎何足叹,年年春草自生生”和“日日登高还伫立,月圆月缺情自伤”的思绪,亦有“仰观巨坝雄中嶽,府瞰清波渺北溟”,“壮志拳拳思社稷,冰河铁马待驱驰”的豪情……这些诗句的酝酿和迸发其表面成果是诗词之作,其内在收获,便含蓄了许多说不太清的品操的修行,心灵的陶养,意志的凝练,节律的跳荡,文思的涵化,含蓄了许多说不太清的现实与浪漫,自然与人生,历史与未来的思味。它不一定就等於书法,却在艺术心理上不期然而然地暗暗地化育着书法,升华着书法。所以我主张书法家吟诗、作诗,即便不书写自己的诗作,也要有诗人的胸怀,其人有文,其书亦必有文。

炳延君的书风,不似当今的流行书风,是较少有人承传的欧体的演化。欧书虽得晋人规矩,但“骨气劲峭”,“森森焉若武库矛戟”,学书者大多因其艰难而远避之。杨炳延却自而立之后选择精研欧书,这是否与其燕赵壮怀遗风和当代军人气质有关?他由临习《九成宫醴泉铭》,立定楷书“法度森严”之基,“刚健险劲”之骨;复研欧书《千字文》等行书,内炼其骨力,外修其气势;旁参古今诸家之长,历时三十餘年,终成自家“化柔入刚、雄秀峻拔”之书风。他走在渐变的路上,所以显得基础雄厚而有宗法,他又主张创新,所以既富传统功力又不是复古。他“师古不复旧,创新不弃宗”的主旨是一条扎实稳健的路子,内涵着继承与创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自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细赏其行书,仍然保持了欧书端正之相、之骨,又仿佛发生了瘦其身、疏其行、柔其骨的演化,行笔益增粗细跳荡之变,刚柔相济之思,赋予欧体行书活泼泼的生气,以至不再是欧书,或可称为欧体一宗的个性化演化,而渐成为杨书了。观其书作,想其作书之状,落墨之始纵横刚正,粗笔几如墨团,然后字形渐小,笔划渐细渐柔,墨色渐枯呈飞白痕,再复纵横粗笔大墨,又渐小、渐细、渐柔、渐枯,如此循环往复,乃成大篇,遂见整体精神。通览其书集若干作品,又篇篇考究,无一浮燥。其言“用心不杂”,“书艺可以静心、传情、言志”,或曰“发於无意”,又特崇奉杨雄“心画”之说,此正书法艺术之心态。炳延君学欧有“气、险、骨、正”四字诀,学欧书应有此四字,益得此四字,此相辅相成之理自在其中。

炳延君有言曰:“吾将上下而求索,激扬生命之精神。”此言甚佳,书法诚为“心画”,“心画”即“生命之精神”。生命乃分分秒秒、日日月月、岁岁年年累积之事,来不得大跃进,倒是应该提高每一秒、每一分生命的质量。所以,我欣赏他那“静心”之说。书法就是这样一种静心之物,自然而然成熟渐入老境、化境的物事。当下时兴“打造”说,我就不以为然,真正的书法、书法家都不是什么外力急功近利“打造”的表面文章,不知炳延君以为如何。

庚寅春分於里仁书屋

『刘曦林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