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吴先生前一段时间露面时,身体还特别硬朗,而这一次去世的消息显得特别突然,这个情况您了解吗?
包林:吴先生一直在住院,我们只是没有说而已。
吴先生已经是高寿了,齐白石也好,前一段时间刚走的张仃也好,都活到了90岁以上。但是他走的有点突然,因为他这个病情,按照医院来讲是还能拖一段时间。他是肺癌,按照他本人和家人的要求,我们都没有给外面人说。
艺术中国:对吴先生去世,您最想说的是什么?
包林:吴先生代表的是“中西调和”这么一个学派,中国在美术史上其实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国粹”的那一批,还有一种是“洋务”的那一批,就是引进西方的东西,还有一批就叫“中西调和”,那么像这一派呢,从林风眠开始,到吴先生,他们实际上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看到有人评价他为中国二十世纪伟大的艺术家,我觉得这一句话一点不过,比较确定。
我也这么认可,在中国的艺术家里面很少有人在艺术的语言上进行不懈的探索,很少有人把艺术本体的语言作为他终身奋斗的目标,一般的艺术家大部分都是注重体裁,对绘画的形式、语言的研究一般都是拿来就用,很少有人注重改造它,但吴先生是一个例外,他的“形式大于内容”的一个学术观点,实际上在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甚至于说我在文章里说过吴先生的观点和实践,推动了中国当代美术向外的开放,一个自我的革新,没有吴先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没有后面的“八五新潮”,也没有中国当代艺术的这么一个发展,所以他是在中国美术的转型时期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的老先生。他在中国美术向现代美术的转向过程中融进了中国的传统的审美的因素同时又引进了西方的一些绘画的好的因素,把两者进行了综合,这是他非常重要的一个贡献。
艺术中国:吴先生早年提出“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后期又对教育体制、美协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您认为他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什么?
包林:吴先生对美术教育、美术体制上也有他独立的见解。他一直是一个人孤军奋战,他从来是把自己放在一个艺术家,而不是从一个官员的角度看问题,所以当他认为一个体制在扼杀创新的时候,他必然要提出来批评。先是笔墨等于零,实际上他在这个观点上,和张仃先生之间并没有一个对立,其实两者都对。我个人始终认为,张仃先生的观点没有错,吴先生的观点也没有错,他们都是我们学院的老先生。我只是说他们对同一个问题所站的角度,看问题的方式,切入的点不一样罢了,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必然的冲突。
但是在社会上,这种观点的确起到了一个冲击作用,对真正的保守的、思想僵化的而又往往是掌握权力的一些人是一个冲击。所以吴先生不光是画得好,他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的确也在他的文笔上体现出来了,这些观点都是可以载入史册的。
甚至现在在我们学院研究生考试中,“笔墨等于零”都可以作为一个考题来考学生。
艺术中国:现在吴冠中先生家人的情况您了解吗?
包林:吴先生的夫人朱碧琴的身体也不太好,老年记忆力衰退了,家里面的人没有告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