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运生回国时与妻儿同甘共苦,体验当年乡间生活。
20多年前,北京国际机场壁画《泼水节》里的女人体,曾引起一次波及全国的大风波。这幅画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艺术的范畴,成为中国开放的一个象征。时隔20年后,经历了世事磨砺和海外生活的洗礼,当年画《泼水节》的袁运生将推出他回国后的第一次大型画展《从中国出发》,那么———袁运生的画还会起风波吗?
两根线条,搞懵了美国人
生活中的袁运生很谦和,并不像他涩辣严厉的面孔,一支烟斗,一抹八字胡,很容易接近。但他对于艺术的追求却异常执著。1983年,他作为学者到美国波士顿塔夫茨大学访问,鉴于他的艺术才华和在中国现代壁画的震动及影响,校方请他为塔夫茨大学作壁画。但一连几天,校方不见袁运生准备创作的任何动静,于是塔夫茨大学美术系主任会同各路专家,借“看望”为名,想探听一下虚实。袁运生说,他当时把房子收拾得很干净,只在墙上贴了一张小纸片,纸上画了两根线条。一群美国人围着纸片看了几个钟头,也没弄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于是征求袁运生的意见。袁运生对他们说,自己作壁画不喜欢画草图,如果相信我,就把墙做好,我直接在上面画,如果不相信我,这事儿就作罢。一时间,让专家们都懵了,最后他们讨论了半天,当场决定还是把壁画交给了袁运生。壁画完成后,取名《红+蓝+黄=白(中国的两个神话故事)》,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鲜明的色彩,让塔夫茨大学师生都十分喜爱。
自己决定返工
袁运生在美国生活的最后几年是在哈佛大学度过的,哈佛的人文气氛给了他很多启发。在他为哈佛大学创作的壁画中,表现了人和社会在发展进程中的辩证关系。为了使画面效果更完整,作品全部是在中国用丝线织成的,第一次由于密度和层次不够,袁运生决定重新织。第二次织出的作品很出色,虽然多花了钱,白费了力,美国人也不一定知道,但袁运生觉得拿出最好的作品,是艺术家的义务。
说不完的国际机场人体风波
说起20年前的《泼水节》壁画,袁运生谈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说壁画完成后,由于有女人体的画面,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围观,社会上也引发了关于在国际机场应不应该画女人体的争论。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泼水节》壁画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话题。那时分管机场建设的领导建议:暂时用布遮住壁画,等邓小平同志看了再说。之后,邓小平、王震亲自到机场观看了壁画,邓小平说了一句话:我看没什么问题。当时,面对社会舆论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压力,袁运生没有答应“给人体穿衣服”的提法,从而让作品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尽管后来在壁画前砌了一道墙,直到1990年才被推倒,但作品的色泽依然没变,也留下了一段说不完的画外话。
袁运生
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79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同年创作北京国际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1980年在中央美院壁画系任教。1983年为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创作壁画《红+蓝+黄=白(中国的两个神化故事)》。1984年至1994年举办了系列画展,并为哈佛大学创作壁画。1996年回国任中央美院油画系教授。